习水县永和村陈作奇不忘来时路天眼新闻

站在丰木垭看整个永和村,宁静的村庄里,浅红色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乡村公路干净整洁,一片片中药材绿意盎然,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作为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永安镇永和村的突围都与驻村第一书记陈作奇有莫大关系。“谢大爷,天气冷了,你屋里烤火没有?”“陈大姐,你又来看你家地里的菜了哈。”……和平日里一样,陈作奇提着公文包走在永和村的乡间小路上,亲切地和过往村民打招呼。年底,陈作奇来到永和村后,所见所闻着实让其吃惊。部分村民比较懒散,干群关系紧张,村干部之间不是很团结,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的特征较为明显,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村风村貌亟待改善,很多工作都不好开展。陈作奇迅速转变工作状态,与村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多方询问考察,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两年来,他扑下身子抓工作,狠抓党建强队伍,凝聚人心,甩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陈书记以前是教书的,思想比我们先进,他来了以后,水泥路通家门口了,新房子盖起来了,生活越来越好,我老头子也睡上了席梦思床,他心里想着老百姓,听他的准没错。”70岁的老党员谢道荣如是说。由于永和村地处偏僻地区,长期以来,群众思想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与提高,不少的群众思想不解放,禁锢了经济文化的发展。陈作奇决定吃住在农家,与老百姓以心照心,不断进行政策宣传和解读,就这样一来二去,村民逐渐对陈作奇产生了信任,很多村民都把他当家人看待。为保证该村能顺利脱贫退出,他白天走访,晚上研判,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按“两不愁三保障”和“八个不能退”工作原则,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如今,永和村水、点、路、讯、防等各项基础设施薄弱环节都得到全面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变,村里的老人们常说,“现在穿着拖鞋就可以到北京了。”来到永和村之后,看到坡高路陡,没有连片的土地,后来发现山上有许多野生的天冬。针对永和村的实际情况,陈作奇积极加强群众思想宣传工作,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形成村里的特色产业。陈作奇与其他村干部和村民沟通,对该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扶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的鼓励下,村里成立了“仁贵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天冬、白芨余亩,并雇村民到此打工,促进村民增收。“陈书记来帮助我们,发展了中药材种植,我现在一年下来都有四万多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永和村村民周文模对记者说到。与此同时,针对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缺乏劳动力的现象,陈作奇引导在家的老年人、贫困户等发展麻羊养殖来增加收入。而今,村里一条条干净整洁马路,微风拂过,夹杂着淡淡的药香味,在此走一走,心情大好。陈作奇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环境卫生变好了,各家也很注重整洁,生活环境有了很大变化。陈作奇来时,发现村里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理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最突出的问题,当时,就成立卫生突击队进行环境整治,以政风、民风、乡风、家风为抓手,环环相扣同频共振。现在,走在永和村干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看见一个垃圾库,村民也都自觉将垃圾投放到此,环境卫生有了提升。同时,不断培育文明乡风、民风、家风。引导广大群众深刻领会各项政策的精神实质、目标要求,激励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上来。今年成功将永和村柏香林组打造为全镇乡风文明示范点。如今的永和村,村道干净整洁,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散发着乡村走向振兴的动人魅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颖通讯员何建国谢永恒编辑徐春燕编审王其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69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