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贵州多彩游记习水土城古镇固守时间里的

或许是岁月的年轮赋予习水土城古镇一种特殊的“魔力”,以至于让到达这里的游人都感叹:“这是一场慢时光之旅。”

土城的“慢”的确是无与伦比的,那是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独特魅力。土城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土城”名字的由来可上溯到元末明初时期,当时这里的居民在改建街房时,发现大量用泥土建房筑城的墙基,“土城”由此得名。同时,土城正处赤水河中游,其东、西、南三面临水,北面靠山,形成“镇依山建,水绕镇转”的典型山水格局,山水风光的加持让土城的“慢”又多了几分田园色彩。

既有山水,又有人文,那土城的“慢”到底是怎样的呢?初夏,记者驱车来到土城古镇,在老街古巷漫步,一探土城慢之旅。

清晨的土城夹带着赤水河的清新,雾云悬顶,苍翠青绿,河边的水田映山搂树,如诗如画,灵动而有生气。住在附近的村民挑着刚采摘的蔬菜,来到街上贩卖,人们总是在早集的吆喝声中醒来。早集7点开始,12点左右结束,周而复始,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延续了数百年。

等到早集结束,土城古镇的商铺小店也都全部开门营业,街上的行人逐渐多了起来。

红运街,被称为土城古镇必去打卡点之一,这条约3里长的石板街东西向贯穿整个小镇,街面皆为石板铺砌,依河向蜿蜓曲折,随地形高低起伏。街两旁,是古汉文化青瓦木结构建筑,多以民宅为主,大多为一至两层,其间也有一些三层楼宇,前堂或底楼多为商铺。走至石板街深处,商铺鳞次栉比,瓦房上吊挂的十八帮幡旗,格外醒目,因此也映射了土城历史发展印迹和岁月沉淀的文化底蕴。

过去,土城水路交通便捷,往来商船川流不息,四方商贾云集,自古以来就是川黔地区的交通重地,系古时“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在土城老街区,盐号、船帮(王爷庙)、宋代酒窖、古驿站、茶旅馆、“张半担”宅等一系列凸显古镇商埠文化的历史遗存保存完好。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民居更保留了“前店后宅”的格局。

老街上的居民,大多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老住户。在他们的概念里,没有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而是日复一日地按照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劳作。他们以居带商,临街的居民同时也是商人。他们在自家门口摆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贩卖一些当地特色小商品和特色小吃。

漫步红运街,一家名为“土城苕汤圆”的小店显得格外热闹,店外墙上高挂的电视机不断循环播放着苕汤圆登上央视频道的视频。老板坐在店门口招揽着客人,“妹儿,吃苕汤圆不?香得很咯!”几名从外地赶来旅游的姑娘站在门外看了一会电视上的视频片段,走进小店,一人点了一碗苕汤圆。

苕汤圆拌着土城特有的辣椒蘸水,咬上一口,鲜美的汁水流入口中,软糯爽滑,让人口舌生香。“辣味汤圆第一次吃,真是新奇。”游客们和老板搭起话来。“贵州人无辣不欢,这是我们的特色。苕汤圆看起来简单,要做到好吃,我们就要手工慢揉,一步一步调蘸水,慢工才能出细活。”店老板笑着,一边捏着面团揉个不停,一边和客人们聊天。

在土城,“慢”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不愿意追着时间奔跑,他们更喜欢在时间的点滴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中午到下午是红运街人最多的时候,老人们闲来无事,便聚于茶馆,品一杯茶,聊一会儿天,日子悠哉快乐,茶馆成为老人们极好的公共交流场所。有时,带着孙子出门的老人们会给孩子几元钱,跑到另一端的小吃店里买上一碗苕汤圆或者猪儿粑,孩子们高兴地在街上奔跑,那一条条青石板街承载着孩子们的童年时光。

一房、一街、一幡、一景,“慢时光”在土城古镇变得有迹可循。青砖黛瓦马头墙、各家各户挂在门梁边的店号、小巷子传来悠远的叫卖声……一幅幅如老电影般的场景,让人恍如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岁月。除了历史文化的磨砺与记忆,这座“慢悠悠”的小城还发生过许多英雄壮烈的革命故事,这一抹浓烈的“红”如今也成为土城慢之旅中重要的一环。

土城作为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在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土城古镇老街,一些地方仍保留着红军当年生活过的痕迹,讲述着古城特有的红色文化。毛泽东故居、周恩来故居、朱德故居、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零散分布其间,许多红色故事让人怀念。

千年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完美融合,让赤水河畔的土城古镇散发着别样光彩,也让“慢”这种生活形态更具厚重的底蕴。无论是红色旅游还是乡村旅游,亦或是古镇旅游,土城古镇都能满足不同旅者的初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带着相同气息的人自四面八方而来,走进这里发生新的故事,土城古镇才能不断注入新的生命,让光彩永恒。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向秋樾

文字编辑/彭芳蓉

视觉编辑/向秋樾

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05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