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钱振澜,别人也喊我‘阿澜’,是浙江大学小美合作社的创始人”。
“问我小美是什么?
“小美是一个由浙大小美合作社运营的体系化的农产品平台,小美是一个连接农民与市民的桥梁哦!我们走访全国搜寻优质产品,为其提供物流与销售渠道,将优质农产品直接送到市民的眼前。小美不仅为老农提供了收益,也为居民带来了安心食材。”
“问我为什么要创立小美?”
“大概是因为我有乡土情结吧,所以想要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浙大求学16年,两度跨专业
钱振澜已经在浙大呆了16年了。
年,钱振澜保送进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攻读计算机专业。但他感觉自己不适合这个地方,于是很任性地跨专业到了建工学院攻读建筑系,他也因此本科晚毕业了两年。
在浙江大学相继攻读建筑系的硕士与博士之后,钱振澜发现自己对小美模式的研究已经跨到了另一个学科,于是他又很任性地跨专业到了公共管理学院攻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后,在浙大读书一直到现在。
“我这是跨学科而不是转专业,我学的三个学科都是与我现在的研究相关的。就算是我之前学的计算机系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小美的计算机架构都是我来做的。”
5年追求小美模式,让农民耕很少的地,赚很多的钱
至年期间,在湖南韶山挂职的经历为钱振澜提供了深入接触乡村的机会。年挂职结束后,钱振澜就着手思考该如何解决当下的三农问题。
年6月,钱振澜与自己的师兄蔡先生等自己筹钱在余杭区仓前镇包地、请农民,真正体验农业的状态。他当时一边读书一边试验还未成型的小美模式。“我们当时做到了农民一年大概有五千的收入,最高能达到一万以上。他们只耕种四亩地,但是能达到很高的收入。物流与订菜平台全部由我们备好,让农民以真实的商业状态来运营农产品,然后我们来观察这个模式是否可行。”
值得肯定的是,参与“小美实验”的农民不仅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活中解放出来,还学会了各种互联网技术,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从三千多元涨到了五六千元,与城市白领收入水平持平。
初步可行之后,年6月6日钱振澜的团队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月牙楼举行了一个半公开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各个领域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讨论这种模式,而小美的名字就是来源于一个参会的义务投资者“这是小而美的农业”。
由此,小美合作社正式产生,初步建立了属于小美的营销平台与营销渠道。
“大乡建”项目还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年年底,在武义县政府的请求下,钱振澜的团队对当地新宅镇麻铺村的花菇进行了电商试点。他们采用众筹的方式来获取资金,取得了比较喜人的成绩。
但是钱振澜深感众筹的方式不具有普适性,“这样做只能帮助一些小群体的人,如果要对三农有真正的帮助,众筹的方式是不行的。以个人层面来做的事情帮助很有限,必须要从大的层面来做,比如说浙江大学涉农合作社。”
“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农民缺乏组织化,由此导致农业交易成本高,交易壁垒高,信任障碍大。农业作为非标准化的产业,农民一直处在供应链的最低端。优质产品要想获得高价格,就要绕开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直接与消费端对接,打破壁垒。但是农民就像一盘散沙,一对一的个体帮扶能帮到的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要真正对农业有所改善,必须将这种帮助组织化,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黄祖辉教授
王竹教授
所以钱振澜找到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王竹教授和博士后导师黄祖辉教授寻求指导。在王竹教授与黄祖辉教授的努力下浙江大学成立了全国学科最全的涉农教授团以及涉农校友企业。教授团队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一种整体的帮助来建立一个更大的系统,统称“大乡建”。“大乡建就像一块吸铁石,而农民就像铁屑。通过小美模式将农民都吸取过来,让其变得有组织化,从而改进第一产业。”
年12月,小美合作社成立了校级社团,负责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