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知此理者,知

鲁迅先生是20世纪亚洲最为出色的文学作家之一,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他犀利的文笔以及意境隽永的写作风格,即使时至今日,都备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最近回看民国期刊盘点时,无意间看到了鲁迅先生写的《小杂感》,里面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对于道教和佛教,我们就不做表态了。那么为何懂得其中缘由就知历史大半呢?这句话又应当怎样理解呢?

从先生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先生认为道教更受国人欢迎,而佛教则不被国人所喜。但这又和我们所了解的有所出入,毕竟佛家如今的受欢迎程度远超道教。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憎和尚而不憎道士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小杂感》,一如既往让人毫无头绪。从字面意思理解,是在说人们总是憎恶僧人,对于道士则没有任何憎恶之心。但两者同为宗教学派的先驱者,即便理念上有所差距,难道不应该保有起码的尊重吗?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理论体系来源于春秋末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黄老之学,后又吸收神仙方术、阴阳家、道家等各派思想,最后才形成了道教。而且道教一直是秉持“道”的教化而进行修炼的一种宗教,它的最高境界是无为,即不胡为、不乱为,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而佛教属于外来宗教,在传入我国之后得到了空前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其主张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打个比方,诸如因果、轮回等,也就是所谓的来世享清福。这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思想统治利器。纵使古时曾多次出现王室灭佛运动,但它仍然顽强的存活了下来。

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

鲁迅先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和自己的认知有着极大的关系,历史发展至今,儒家思想几乎统治了整个封建王朝,例如忠孝仁义、中庸之道等,尤其在对待那些超自然现象方面,比如神仙鬼怪,儒家秉持的是“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我就不多做解释了,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理解。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时期的道家无疑要更胜一筹,而佛教追求的是无忧无虑的极乐世界,即死后进入天堂。其所建立的思想大都是在来世的基础之上,说白了佛教创造的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思想。其次就是僧人入世的太多,表面上佛教秉持的是不占因果。

实际上自佛教建立以来,在尘世中所牵扯的因果多到数都不数清,尤其是和皇室牵扯最深,而道士则很少下山,即使恰逢乱世,也只是献上一记良策就飘然离去,不沾染任何功与名。最后就是佛教私产极盛,例如金光灿灿的寺庙、金身等,所以人们对其印象自然不是很好。

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何为“道”?打个比方,世间最弱的事物是什么?水;而最强的事物同样也是水,因为它弱所以它能战无不胜。而我们人类作为高等灵长动物,也应该在两者之间来回切换,即以退为进、谦和、礼让、大智若愚等,这些才是真正的最高哲学。

鲁迅先生的精神认识

我们可以发现,鲁迅先生的思想与他早年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们的读书生涯之中,通常认为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一生之中,先是学医,后是学文,这种毅然而然改行的态度,影响了后世许多读书人。

鲁迅先生一生之中的学问,可以说是学贯中西,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吸收外来文化,融合自己的思想,做成了一门专门属于他的学问,被后人继承发扬光大,在那个时期,鲁迅学习传统文化之后也但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鲁迅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之说,摒弃了传统文化之中的糟粕部分儿,并去这个糟粕部分,就必须将其中的一些内容拿来批判和对比,让人们发现精神内核所在,把其中的优良部分继续传承。在鲁迅先生看来,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就是其中的优良部分之一,它代表了中国人入世与遁世的那种精神。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对中国道家文化的一个总结和提升,道家文化在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之中已经存在了近三千多年,在如今的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也经常使用到它。道家文化之中的那种不求功名,不为富贵,被历来统治者所重视,被很多人提倡,这也是鲁迅先生这种苛刻的文人所赞扬的重要原因。

总结

个人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话不无道理,我们不妨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举个例子,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大善,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因为更深层次的魔只是暂时被掩盖了下来,尤其是在封建王朝之中,这只不过是帝王为了巩固皇权,所宣扬的政治思想罢了。而我们所看到的善,也只是当权者想让我们看到的善,并非真正的大善。

当然,两者之间所秉持的道义一直存在诸多问题,孰是孰非,即使到了文明程度开放的21世纪,依然没有一个能够让所有人信服的结论,毕竟两派的教义也在随着时代不断进步。至于鲁迅先生为何会得出“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个人认为,这和当时他所处的时代以及所面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在乱世之中,人们更信奉的是明哲保身,而不是一味的坚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此,不知各位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65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