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的区划调整,6个地级市之一,遵义市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河南省各个城市区划的调整。今天,我们聊聊贵州省的遵义市,遵义市属于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省会贵阳。在贵州省的各个地级市中,遵义市下辖了14个区县。属于下辖区县数量比较多的地级市,那么,遵义市的区划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贵州省的历史。贵州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省份,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黔文明。不过,由于地质结构比较复杂,耕地面积有限等原因,贵州省的人口长期偏少。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人口并不算多。因为在古代农耕文明下,北方各省的人口,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例如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都是人口大省。

不过,贵州省的区划形成,历经了一系列的复杂过程。13世纪,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后,在几十年时间里,先后消灭了大金国、西夏国、大理国、南宋等一系列的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面积十分庞大的王朝,但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元朝也开始头疼了。因为元朝缺乏地方上的管理经验,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几百个州府、几千个县,各种人口、粮食、耕地数据,让元朝一脸懵。

唐宋时期沿用的州县两级区划,对于元朝并不合适。至于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元朝并不喜欢。最后,在宋朝23路的经验基础上,元朝结合了金国行尚书台的模式,推出了加强升级版,那就是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湖广行省、岭北行省、四川行省等等。不过,当时的四川行省,比现在的四川行省更大。

元朝虽然建立了行省制度,但并不完善。首先,区划面积太大,非常难管理。第二,地方机构简单,而且缺乏效率。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在元朝行省的基础上,结合明朝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了区划。到了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之后,明朝形成了南北直隶和13个省的区划。当时,我国很多省份的大体区划,已经基本设立。

例如广东省、福建省等省份,已经设立。贵州省虽然已经建立,但是与现在的贵州省相比,区划上的差异非常大,小了一圈。17世纪,清朝确立自己的统治以后,在自身需要的大环境下,进一步调整各地的区划。最终,形成了内陆18个省的区划,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等省份设立。历经几十年之后,清朝的外部挑战已经基本消除。

虽然西北准噶尔部野性难驯,继续对抗清朝。但依靠区区几十万人口的准噶尔部,根本不可能撼动清朝。因此,年,雍正皇帝上台以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内部方面。先后推出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政策,针对西南土司实际盘踞的问题,雍正皇帝则提出了改土归流策略。并且任命心腹鄂尔泰为云贵桂三省总督,全权负责西南地区的事务。

关于鄂尔泰改土归流的问题,我们以后慢慢聊。今天,聊聊遵义府。鄂尔泰在西南工作期间,鉴于遵义府周边地质结构复杂,不便于管理。再加上各地土司,相互联合的问题。鄂尔泰将原本隶属于四川省的遵义府、乌蒙府、乌撒府、东川府等地,划入了云南省或者贵州省。其中,遵义府划入了贵州省以后,贵州省的钱粮赋税,几乎增加了50%。

遵义府被称为黔北粮仓,在贵州省的地位至关重要。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再加上三四十年代的战争,各地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转眼到了建国的初期,随着局势的稳定,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经济建设阶段的工作,一系列的重要项目也陆续展开。

在贵州省内,设立了一系列的专区,例如遵义专区、镇远专区、铜仁专区等等。由于遵义周围的地质结构复杂,从遵义专区设立,就下辖了10多个县和自治县。而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遵义的区划都没有变化。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都更改为地区以后,遵义专区更名为遵义地区,但区划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截至80年代,遵义地区总计下辖了13个县,分别是:遵义县、习水县、赤水县、仁怀县、桐梓县、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绥阳县、道真县、正安县、务川县等等。在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很多省份下辖的地区,陆续更改为地级市。在贵州省内,贵阳市、六盘水市等地级市陆续设立。

年,遵义地区被撤销,设立了遵义地级市,下辖了2个县级市和10个县。随着遵义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进入21世纪以后,遵义市设立了汇川区。市区外围的遵义县被撤销,更名为播州区。截至这个时候,形成了3个区、7个县、2个自治县、2个县级市的区划,总计14个区县。

在贵州省下辖的6个地级市中,遵义市下辖的区县数量,属于比较多的。遵义市连接了重庆市、四川省等几个省市,人们外出的时候,选择的层面更大一些。不得不说,最近10余年来,贵阳市、遵义市等城市的飞速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来源:今日头条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