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所学校,一份希望,36载春来秋往。习水县官店镇九里小学的老师杨邦凯始终奋斗在山村教育一线,培养着一代代学生茁壮成长。
36载流金岁月,他孤身一个人坚守大山深处的学校,用青春和汗水实践着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誓言。
杨邦凯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看书
年高中毕业后,次年,杨邦凯受习水县官店区何村乡(现官店镇何村村)聘任到当时的九里村民办学校任民办老师。任教的学校坐落在当地人称为“九里十三湾”的“锅底”,村民居住在周围锅壁湾埂上。最低海拔米,最高海拔米。艰苦的条件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杨邦凯却选择留了下来。 “我们这个地方特别的贫困,很多人上不起学,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学堂。”杨邦凯感慨的说,教育的落后,让这里祖祖辈辈的人望天吃饭。他深知,出不了大山,就看不到希望,下一辈的孩子不能重复老一辈人的过法。 教学条件艰苦,教室五面透光,随处漏雨,既是校长又是老师的杨邦凯带着孩子们辗转多处租用民房长达10年之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都是他一人,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那是常有的事。
大山深处的九里小学
年“两基”验收,学校迎来了党和政府新建的教学楼,但由于山区条件艰苦,分到的老师来了又走,支教的老师也是来了又走,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聘请代课老师,后来因经费短缺,聘请代课老师也中断了。 “环境太过艰苦,还是留不住人……”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和状况,杨邦凯却从来没有迟疑过。教师不够,就错开班级实行三级复式两班制授课,上午上一二三年级的课程,下午上四五六年级的课程,硬是一个人抗下了全校的教学工作任务。 年,上级组织调杨邦凯去官店镇的中心小学任教,一个离开大山去到更好的环境教书的机会找上门来,但杨邦凯却放弃了。 “当时接到这个调令后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学生在路上碰到了我说‘老师听说您就不教我们了,我们怎么办呢?’”杨邦凯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四五个娃娃闪烁着泪花望着他,渴望的眼神让他于心不忍,当即回信放弃了这次机会。
杨邦凯给学生上课
就这样,杨邦凯又坚持了下来。当时镇里的中心小学扩招,大多数学生都去镇里上课,在这附近的学生他们离镇上远,大多都留在九里小学上学。但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卫生不彻底,每天杨邦凯完成工作后,傍晚还要打扫围墙内所有的室内外场地,在这里他不仅是老师,更像是家长。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带好,杨邦凯还把家都搬到了学校。妻子也在学校食堂给孩子做饭。面对丈夫的选择,妻子从没有怨言。 九里小学位于山沟里,大多数山上的孩子来上学都要一两个小时。一到冬天,地上全是雪和凝,孩子们上学很不容易。在这数十年间,在泥泞的道路上、在冰雪、大凝和风雨中接送留守儿童和特困学生上学、放学已成为了杨邦凯的家常事。家住山顶上的学生江星雨就是其中一个。“老师经常送我回家,还接我上学校,关心我,对我好。”质朴的言语间饱含了对老师的感恩。 年脱贫攻坚迎来了水、电、路、讯和学校改扩建,全体师生和村民再次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雨露阳光,现在学校经上级布局调整后只开设了学前班和一二年级,两个班共23名学生,杨邦凯担任校长,但也是唯一的专任教师。 今年,已是杨邦凯在学校上课的第36个年头。个日日夜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邦凯依然深情地守护着山里的娃娃们。“教书育人早已融入到我的生命里了,我这一生都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山里的娃娃。我要一直教下去,直到教不动为止。”杨邦凯坚定表示。 通讯员刘春梅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徐春燕
编审郑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