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市教体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秉承“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遵义教育事业迸发出无限活力,正不断向实现“贵州创一流,西南走前列,全国有影响”的教育强市目标奋进跨越。
这十年,教育投入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亿元,与上一个十年相比,增长近亿元,增幅达%;全市投入资金亿元,实施各类教育工程项目余个,新增学位30多万个。
这十年,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78%,全域内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78%,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80%。
这十年,教育质量持续攀升。立足遵义红色教育资源禀赋,全市培训思政教师余人次,培养骨干教师余名;创新开展体育、艺术、科技和校园足球“3+1”学生素养测评,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22所、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62所、全国排球特色学校7所、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5所。
这十年,队伍建设形象出新。“金种子校长”落地生根,“影子校长”崭露头角,累计培养“金种子校长”人、“影子校长”50人;拥有全国领航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3人,有特级教师人。
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9月1日,遵义四中实验初中(新蒲中学)交付暨开学典礼举行,并获授“孙继海足球精英梯队基地校”。与此同时,汇川区中心幼儿园梦想城分园和遵义航天小学重庆路校区也投入使用,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时下,全市城乡的各个学校处处可见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师生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孩子们快乐的脸庞和老百姓真切的获得感,成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市持续推进教育项目建设,举全市之力发展教育事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效益逐步提高、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入学矛盾有效缓解。
遵义市始终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根本,为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家庭经济困难子女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遵义市全面落实教育民生政策,逐年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学校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并投用。年底,实现全市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实现学生资助政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并全面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1+N”智力扶贫行动,组织教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学习辅导、行为引导、心理疏导、人生指导、政策宣导和困难资助。
年以来,遵义市累计投入各级各类资助资金66.88亿元,资助学生.89万人次;投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45.38亿元,补助学生1.81万人次;向48.73万人次困难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34.37亿元。
与此同时,遵义市坚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集团化办学”“品质学校培育”“壮腰计划”“当代好课堂”等工程,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全市接入宽带网络学校占学校总数的%,班班通建设占班级总数的.2%。
此外,抢抓东西部教育对口帮扶机遇,我市配套出台校长(教师)培养培训、引进交流相关政策,借力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组织实施了“金种子校长”“影子校长”“上海名师遵义行”等项目。年至年,上海市共投入教育帮扶资金2.2亿元,实施教育帮扶项目个。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关系调整,珠海对口帮扶遵义,珠遵教育协作项目35个,涉及教育帮扶资金.万元,珠遵共建示范校14所。截至目前,两地59对学校实现“一对一”结对并挂牌,线上线下培养培训校长、教师人次。
“师者,人之模范。”遵义市始终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让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成为引领全市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年以来,全市充实教师队伍人,其中特岗教师人。
面对基础教育发展城乡和校际不均衡、局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难题,遵义市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地区教师参与北京、上海、重庆、珠海等地区交流合作项目,实施“黔北之光”交流和“三区”支教计划,开展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及中心城区、县域优质学校结对挂帮贫困地区学校,安排专(兼)职教研员送教、送培活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下沉,不断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提高教学质量。
遵义市还积极动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精准脱贫班,从年起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在全市中职学校开办订单式精准脱贫班,在校期间就可与企业签订意向就业协议,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就业,真正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年6月27日,遵义市老城小学操场上,一名学生正冒雨奔向教室,当他跑到操场中央时,国歌声突然响起,小孩立刻伫立风雨中,面向国旗敬礼,直到国歌结束,他才匆匆跑进教室。
尽管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动,却真切展现了遵义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生动诠释了遵义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延伸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
年3月1日,贵州省中小学生年春季“开学第一课”在遵义会议会址开讲。“时代楷模”杜富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杜富佳和时年91岁的老战士詹永辉给孩子们上课,这场特别的“开学第一课”令全省所中小学.84万中小学生难以忘怀。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遵义市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持续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市各地各校深入探究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求真向善价值内涵,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内涵主题思政课,创新教学方式和教法,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渠道融入,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同时,遵义市深入开展“长征故事进校园”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编制了《长征故事进校园教师指导用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丛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本丛书》等书籍,其中长征故事进校园活动获评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案例奖”。
此外,遵义市以“红色遵义”宣讲进校园活动为抓手,每月在各高校和市直属学校组织开展巡讲,形成长效宣讲体系,以鲜活的事例感染学生,扩大红色故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营造立德树人的浓郁氛围;以“红色思政”为载体,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探索思政课深度融合红色文化,推动传承红色基因与落实立德树人有机结合。
擘画教育改革新图景
今年7月21日,—遵义市校园足球三级联赛总决赛落下帷幕,来自小学、初中及高中的6个不同县(市、区)队伍夺冠,这是遵义市深化校园足球全覆盖、深入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取得的成果,也证明了以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为骨架建设新型足球学校初见成效。
为全面实施国家“双减”政策,遵义市持续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制定“1+1+N”服务菜单,建立“五育”并举新生态,全面开展艺术、体育、科技、劳动教育,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开发高质量艺体劳课程,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基本实现“县县有特色、校校有亮点、生生有特长”,涌现出正安吉他、务川蜡染、播州科普劳动实践等特色鲜明的课后服务项目。其中,《赤水市针对难点堵点强化课后服务保障》《遵义市通过“精准化”教学模式提质增效》《新蒲新区第三小学做好三道“作业菜”推进减负提质增效》入选教育部“双减”推广典型案例;《习水县四举措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入选《贵州改革工作动态》。
近年来,遵义市坚持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年,在全省最先出台了《遵义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意见(试行)》,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教师薪酬制度等十大改革,并陆续制发了25个配套文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打出了“1+N”教育改革组合拳。
年9月,遵义市整合教育、体育职能职责,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县级教育体育局,从机制源头上打破原有体教融合壁垒,实现教育、体育深度融合,让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产生了“1+12”的效果,创建贵州省体教融合示范市已成为遵义市深化体教融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今年初,全市中小学校正式启动“1+N”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和“双减”星级示范学校评估认定,到年底,全市50%以上中小学创建挂牌体育特色学校。遵义市将通过三年时间,于年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创建挂牌“体育特色学校”,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新格局和校内服务提质增效、校外培训规范有序、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的义务教育良好生态,建成省级“双减”示范市。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遵义市将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遵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