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www.csjkc.com/zjtd/421.html车子行驶进寨坝镇习源村,道路蜿蜒、满目皆山。修葺一新的民居掩映绿荫下,若隐若现,整洁优美,而习源村的美,还流露在村民们那满是笑意的脸上,显得自信而幸福。
谁曾想到,一年前的习源村,还是习水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人口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达21%。谁又曾想到,如今的习源村,改造后的新居宽敞阔气,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完善,产自习源村的大树茶声名鹊起,贫困户一户接一户摘掉“贫困帽”
以路为先导,改善群众生活
习源村是习水河发源地。由于地处水源保护区,产业发展受限制,作为农村最基本、最普遍的养殖业更是受到限制。长期以来,交通落后、产业局限让该村发展滞后,成为全县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以前,习源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玉米、大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由于农业效益低下等因素限制,当地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土地撂荒十分严重。
绵延的大山犹如一道道屏障将村庄与外界阻隔,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了。“怎么脱贫”便成了习源村村民心中的一块心病。
走遍村落,边看边访,从村民口中听到的是一组组、一串串的“今非昔比”……“要致富,先修路!”习源村合兴组村民母先玉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与外界联系仅依靠一条凹凸不平的老泥路,货物运输全靠人挑肩扛,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极为不便。
几年前,母先玉看见别的村民组组织开挖了通组路,她便号召合兴组村民们也修一条自己的路,但过程并不顺利,很多村民不同意自己的土地被占用,导致修路的事一直被搁置。直至有次某户村民家失火,消防车开不进来,造成了村民的经济财产损失,也正是如此,大家也开始认识到有一条通组路是多么的重要,村民们投工投劳挖出一条毛路。
在之后的脱贫攻坚行动中,该村大力改善交通通行条件,开展农村公路“组组通”大决战,全面提高了农村群众出行的质量和安全。
甩掉了“烂泥巴”,出行方便多了,母先玉家也买了电动三轮车。“以前想去卖点菜,得走差不多一个小时,老年人体力完全跟不上,现在路通了,骑车来回也就十多分钟。”母先玉说,路修通后,村里几乎家家都买了汽车或者电动车。
以前,村民房前屋后乱糟糟、臭烘烘,可以说是下不了脚。现在好了,家家户户改厨、改厕、改圈,到处都很干净。以前,村民喝水要到山沟里肩挑背驮。如今,安全饮水全覆盖,家家户户水龙头一拧,清水自然来。
以前,山里通讯信号差,通讯基本靠吼。如今可不一样了,手机、电视、电冰箱一样不少,不少村民玩起了
习源大树茶,带领村民致富
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后劲是习源村一直以来的重要致贫原因之一。习源村因地制宜地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利用该村空气、光照、水土等条件优势,让大树茶种植成为该村发展最典型的一个长线产业。
年,该村村支两委利用“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习水县强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习水县勤韵茶业公司,在全村发展大树茶种植产业,作为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套种魔芋等农作物,实现产业长短结合。除此之外,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在茶叶种植基地就近务工和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收益。“我将土地流转给了村集体经济,每年还能拿到块钱的分红,”说起现在生活上的变化,寨坝镇习源村村民张贵廷满是感慨。“现在我在集体经济务工,每天能拿到80块钱,一年下来能有七八千块钱的收入,现在好了,我做的活比以前少,收入却比以前高很多。”
通过产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今,习源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6%,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曾经的贫困村正在一步步嬗变,产业兴了、设施完善了,沉睡的大山“活”了,习源村也有了新的规划,村支两委利用靠近鳛国文化创新区优势,规划旅游避暑产业——习源村旅游宾馆即将开门迎客。
要想发展快,全靠致富产业带。除大树茶外,习源村先后投入资金余万元,发放贷款万元,带动全村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流转土地参与分红并就业,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并大力推进贫困家庭就业,实现县外就业余人,完成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人次,户均直接增收元。
“下一步,习源村还将进一步巩固脱贫工作成效,继续加大脱贫人口的帮扶力度,真正实现让脱贫人口如期脱贫不掉队,持续增收不返贫。”村委会主任袁开书表示。
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如今实现了大变样。乘着崭新的村容民风,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正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奋勇前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通讯员胡林林编辑徐春燕编审郑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