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袁超,是习水县马临街道办事处和平社区的支部书记,我既是搬迁工作队的“群工员”,也是苗族同胞们的贴心“服务员”。 年,马临街道办事处将搬迁目标锁定在临丰村十五组,这里海拔米,是一个极度贫困的苗族同胞聚居地,33户位的苗族同胞在这里过着“早出晚归”传统的农耕生活。
小区苗族同胞载歌载舞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让该村脱贫,同步走上全面小康的路呢?通过多部门反复论证,只有整体搬迁。年3月,全村33户位的苗族同胞搬迁到马临街道办事处和平社区的易地扶贫安置点。 为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逐步致富,我和同事把安置点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我们在苗族同胞安置点附近租用了11.4亩土地划分给给33户苗族同胞“菜园子”,装满菜篮子、鼓足钱袋子,让他们住进城,不买菜,生活烦恼抛在外。 积极对接习水县统战部鼓励少数民族自主发展产业,用4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少数民族同胞发展种植4亩食用菌,每年的收入为5万元,带动就业3人,解决就业余人次。
袁超同搬迁安置点的苗族同胞合影
33户苗族同胞通过政府贴息的方式每户贷款5万元入股3家公司分红,年至年每户共分红1元。分红结束后,每年每户利益联结0元,让苗族同胞不出一分钱就分红利,增强苗族同胞“造血”功能,拔除“穷根”有途径。 为了充分尊重苗族同胞的习俗,如今,为苗族同胞们修建了平方米“芦笙堂”,相关附属设施面积约平方米,供苗族同胞开展属于他们的节日。 每逢苗族同胞的“踩山节”等重大节日,他们都会穿上盛装,带着他们独家传承芦笙欢天喜地地加入其中,吹着芦笙曲、唱着《苗乡情》、跳着民族舞,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袁超同苗族同胞话生活、聊发展
每逢春节联欢晚会,苗族同胞们都会热情地演唱歌曲,与汉族同胞们载歌载舞,共同庆祝我们的传统节日。 今天的和平社区安置点,一栋栋楼房屹立在山水之间,一阵阵清风拂面而来,让人留连忘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或三五成群对唱苗歌,或一家三口悠闲散步,他们怡然自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颖整理编辑朱登芳编审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