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山明水秀,烟波浩渺的乌江源,碧波荡漾。
在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化屋村迎来近5万名游客,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何兰说:“我家的农家乐每天毛收入都有元左右,虽然很忙,但非常高兴。”
昔日以贫困闻名的“悬崖下村庄”,如今旧貌换新颜,变成烟火气十足的旅游村。
近年来,贵州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不宜人居之地百姓生存发展的同时,着力在生存条件好的地方培育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使“繁华都市”与“田园乡村”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打造美丽乡村全新景色
村庄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
青瓦白墙的民居、干净整洁的通村入户路、色彩斑斓的文化墙……如今,走进遵义市习水县东皇街道白坭村,一幅生态优美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现在不仅通组路连户路修好了,家里的厕所、厨房也都改好了,村里还建有垃圾池,垃圾有人管、有人运。”村民王先堂说,过去房屋破旧、垃圾遍地、牛羊到处跑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等重点工作任务,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努力建设好生态宜居的多彩贵州美丽乡村。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出去干活不仅不方便,风一吹灰头土脸的,整个村寨又脏又乱。”回忆起村子曾经的景象,长顺县鼓扬镇的商户王必珍一边摇头一边感叹。
近年来,鼓扬镇经过人居环境整治,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焕然一新的路灯贝联珠贯,村文化活动广场设施齐全,美丽的自然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活在其中,自然倍感舒心。
从“脏乱差”到“净洁佳”,贵州乡村的颜值嬗变折射的是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际行动。
夯实美丽乡村建设根基
从美丽乡村的长远发展来看,仅仅外表光鲜养眼提神还不够,如何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既生态宜居又产业兴旺,才是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核心内容之一。
提起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桃花源”的美丽形象映入脑中。交上“桃花运”,结出“小康果”,近年来,水塘村依托农村“三变”改革打造了富美乡村建设的桃花坞项目。年,余户村民参与项目,共分红万元。同时,水塘村还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赏桃花、游古堡、摘果子,村子因花而美,村民因花而富。
生态牌、乡愁牌、田园牌、民俗牌,如今,全省各地特色田园乡村纷纷打出立村的亮点,吸引了游客,富裕了村民。
阿歪,布依语,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意思,立足布依族丰富的民族习俗文化和独特的藤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安顺市阿歪寨村以“政府+村集体+村民+社会资源”的方式,激活古村落,打造农文旅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成集民宿、研学、养生、文创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持续推进文化艺术村发展。
“风景”变“钱景”,一些偏远的乡村也在慢慢焕发生机。曾藏于深山的黔西市中建乡营盘村,在破除交通瓶颈后,依托生态优势和苗彝文化,在年,创建了国家3A级景区——月亮湾休闲度假村,目前,全村共有20多家乡村民宿客栈,乡村旅游唤醒了沉睡的村庄。
点亮美丽乡村文明之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全省上下将乡村治理与文明建设齐抓共管,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共培育,不断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为美丽乡村注入美丽灵魂。
台江县台拱街道探索基层治理新方法,打造出“励志超市”模式。通过积分方式改变了农村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实现群众“从观众到演员、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激发了农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的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真正做到了“积”出荣辱感、“兑”出新风尚。
湄潭县针对城乡融合发展症结,靶向治理基层问题,积极探索以“寨管家”文明实践为品牌的志愿服务模式,通过“四定”搭架构,划分寨子定阵地,组建队伍定“管家”,夯实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力量,打通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后一公里,让乡村山更青、水更蓝、民风更纯、人民群众幸福感更强,让乡村成为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承载群众乡愁的精神家园。
塑造文明新风,秉持“村美人更美”的理念,关岭自治县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加快改进村规民约,转变干部作风,以服务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宜居乡村创建工作,推动实现基层善治,在治理滥办酒席、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如今,贵州的乡村旅游正成为新时尚,美丽乡村有颜值有特色,农文旅或融合发展,或各美其美,一处处特色田园乡村的出现,让多彩贵州更加精彩。(来源:贵州日报记者:吴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