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骏华扶贫产业园内的生产车间里,残疾人员工正在制鞋。“我和老婆一起在园区工作,在家门口挣的钱,比在外打工时还要多。加上占用土地每年给的元分红,一年收入有6万多元。”现年53岁的袁洪方是贵州省桐梓县杉坪村村民,以前在外打工时发生意外,造成左下肢关节断裂,此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年,杉坪村依托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亩“黔北花海”景区,一年后花海开园,袁洪方夫妇被安置到园区从事剪枝工作。“自从园区建设好后,村子周边变化很大,修了新路、通了自来水,还给残疾人安排了工作,大家生活好了,每天笑容满面。”袁洪方说。在桐梓和习水,像袁洪方这样享受到政策红利的残疾人还有很多。这直接体现出当地在贯彻实行贵州省残疾人产业振兴行动、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残疾人教育提升行动、残疾人综合解困行动取得的显著成效。据了解,贵州48.8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如期脱贫,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然而,尚有3万多脱贫不稳定和边缘易致贫残疾人口,残疾人民生保障仍有弱项、基本服务仍有短板、返贫致贫仍有风险。除了要补上残疾人民生短板,保障残疾人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的方式。并且,残疾人就业还蕴含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残疾人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是实现“平等、参与、共享”权利的基本途径,更是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桐梓和习水进行实地探访,观察当地有关部门在提升残疾人就业的层次和质量、以及生活幸福感的工作上,如何下足功夫。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促进稳定增收刚下过小雨的习水县空气清新,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走进贵州骏华扶贫产业园的生产车间,在机器的嗡嗡声中,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作业,一双双崭新的斐乐球鞋从生产线上缓缓传送到质检员手中,等待完成最后一道工序。28岁的陆叶熟练地操作机器,给鞋面做加工美化。作为一名先天性听障残疾人,她找工作一直不顺利。直到年12月,贵州骏华扶贫产业园与贵州赐威鞋业有限公司合作,代工斐乐运动鞋,她在这里找到了这份制鞋工作,实现稳定就业,每个月收入近元。“这是之前没有想到的,能养活自己,感觉很幸福。”陆叶说。脱贫残疾人产业、就业层次不高,收入不稳定,受自然、市场等因素影响大,返贫风险高。而且,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虽然基本生活有保障,但巩固提升还有差距。所以,建立稳固的就业帮扶保障机制至关重要。在生产车间里,记者发现,为了便于生产安全和管理,残疾员工的操作台会放置“爱心岗位牌”。据了解,为了帮助残疾人就业,习水县委、县政府在县城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了贵州骏华扶贫产业园,专门开设两条“爱心生产线”,并在生活、住宿、人文关怀等方面给予残疾人照顾,现已安置残疾人人。这两条“爱心生产线”只是习水县创新残疾人群体就业工作思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县里以“爱心车间”为载体,实施6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免征残保金、完善无障碍设施、把企业建成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给企业发放元/年/人的残疾人稳岗补助、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减免车间场地佣金。“离家只有几百米,一天在包吃的情况下,能有50块钱收入,我挺满足。”年罗应群全家易地扶贫搬迁到东风湖社区,经过县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后,在社区推荐安排下,罗应群成为该社区辅助性就业中心的一名工人。截至目前,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残疾人就业“爱心车间”2个,辅助性就业中心1个,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桐梓县杉坪4A级景区除了有“黔北花海”带动村民增收,这里开发建设的养生度假区也优先安置残疾人就业,年成功创建“贵州省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先后安置54名残疾人就业。如今杉坪的乡村旅游业逐步兴旺,经过评星定级的残疾人家庭开设的乡村旅馆就有7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在多措并举提高残疾人自力更生能力的同时,习水县和桐梓县通过加强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社区)的基础作用,更好地提升残疾人家庭幸福感。“家中卫生间换成了马桶,墙上安装了扶手,出门就有超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社区卫生室等,生活很方便。”21岁的何福霞两岁时因意外烧伤成为残疾人,以前常年跟随在广州务工的父母身边,易地扶贫搬迁后她回到习水县金龙社区,负责在家照顾年幼的弟弟。记者了解到,习水县残联投入近万元为东皇街道易地扶贫搬迁点83户残疾人家庭进行卫生间蹲改坐、装配低位洗手台盆、安装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县残联还入户了解残疾人生活、康复需求,为残疾人家庭购置电视、电磁炉等家用电器,尽力解决残疾人易地搬迁后的生活问题。在东风湖社区,社区干部践行“五有”工作法——有组织:成立东风湖社区残疾人协会和助残义工互助服务协会,建立县残联下派专职指导员、义工志愿者、社区干部“3+1”周见面机制。有阵地:成立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暨残疾人之家,成为集残疾人托养、康复、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阵地。有政策:落实残疾人康复服务、护理补贴、生活补贴、扶残助学、保险补助等16项残疾人优惠政策。有服务:社区干部进行网格化包保,做到“七帮”——帮筛查、帮就业能力评估、帮技能培训、帮上岗就业、帮心理咨询、帮康复治疗、帮解决困难。有就业:对安置点残疾人进行逐户走访,针对性开展专题培训、最后实现就业。在桐梓县,个村(社区)均建立了残协,并创建村(社区)残协“五个一”管理工作机制和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三清楚两明白一到位”工作制度。县里利用残疾人节日开展残疾人活动,在桐梓电视台开设手语栏目,组织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和赛事。近年来,桐梓县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户,精神病康复例,白内障复明手术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例,适配辅助器具件;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23万元,县财政对残疾人缴纳城乡医疗保险和城乡养老保险予以补贴。善用新技术平台 做好精准服务在桐梓县蟠龙社区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的一侧墙面上,挂着易地搬迁大数据管理平台显示屏,屏幕上汇总了近年来桐梓县易地搬迁家庭、人物信息,搬迁群众来源地、安置地、经济状况、就业情况等动态数据一目了然。据蟠龙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打造于年4月,实行“用数据分析、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服务管理机制,录入了搬迁对象近40项基础数据,管理员根据数据分析,及时为搬迁对象匹配工种。“以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为例,如果想了解本地就业人员情况,直接点击就可以看到在本地人员在哪里打工,干什么工作,月工资多少等相关信息。”工作人员操作着电脑给记者展示,“我们也会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作用,为残疾人做好精准服务。”大数据管理平台带给搬迁户的福利,不仅体现在就业上,在就医、就学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平台录入搬迁户的慢特病信息,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时,可快速调出相关信息,联系相关医务人员前往就诊医治,这些服务极大地解决了残疾人出行不便的问题。据了解,为做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桐梓县成立了数据动态更新办,抽派乡(镇、街道)属部门和村(社区)干部、志愿者等组成调查队;专门举办业务培训班并进行测试,对测试不合格者进行单独学习并补考,补考不合格者要通报批评;入户调查,核实相关数据;对动态更新安排落实、数据录入等工作环节进行督查督导,对工作落实不力、问题严重的乡(镇、街道)纳入综合考核扣分并追责问责。目前,大数据管理平台还将研发一款大数据平台手机APP,社区工作人员在走村入户时,打开手机APP就可以对搬迁户的基本信息进行录入与更新。“这样一来,我们掌握残疾人搬迁户的信息更精准、更详细,社区工作人员调研时也便利。”工作人员说。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编辑:艾博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