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贵大地上演绿色逆袭来自国家生态文

巍巍乌蒙山下,乌江蜿蜒向北,一路奔腾汇入长江;北盘江也由此跌宕向南,滚滚涌向珠江。

这是位于乌江中游的江界河(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长江、珠江直接哺育着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两江上游之地的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69个属于长江防护林保护区,22个拱卫着珠江清源。这里是护卫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津屏障,却曾因生态、发展陷入困境被扼住“命运咽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年,贵州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新发展方向。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发现,曾经面临生态恶化之困、经济贫乏之苦的贵州,已在坚定践行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之路”。黔贵大地正上演一场事关发展命运的“绿色逆袭”。

“绿海”归来

贵州西北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有处以“海”命名的湖泊湿地——草海。这里是世界濒危动物黑颈鹤的最大越冬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黑颈鹤之乡”,也是“鸟的天堂”。

这是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越冬候鸟(年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50多年前,曾经因极端贫困,“麻布衣裳破草鞋、苞谷洋芋度春秋”的威宁人向湖要粮,围湖造田。

草海由此“蒙难”,水面缩减至5平方公里;越冬黑颈鹤“不告而别”,几近绝迹。

年,《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施行,自此草海命运转向。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搬迁草海生态敏感区居民户;

征收6万亩土地退耕还湿;

建成老城区周边污水收集管网40余公里、21个污水处理厂;

这是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年6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完成草海流域造林绿化亩;

……

沿着“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的思路,实施51个项目、完成投资约68亿元!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新的理念,换了人间。

草海再次精神焕发。曾经荒郊农田处,如今一泓蓝碧。草海水面拓至30平方公里,每年在此越冬的黑颈鹤约只。

这是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黑颈鹤(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跟年相比,鸟类从种增加到种,其中18种为贵州鸟类新记录。”李茂说,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充分恢复,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如今的威宁人依托精准扶贫措施发展多元产业,彻底撕掉了贫困标签,“威宁哥哥下山来,汽车开起进城来”。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新征程上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我们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威宁将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高原山区县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威宁县委书记肖发君说。

告别“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发展思路后,越来越多的贵州山乡如同草海,绿色重生,幸福归来。

守卫“金山”

贵州采矿史超过千年。

曾经,废弃露天矿山频频引发水土流失和矿渣污染。

几年前,有关部门调查发现,赤水河、乌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共有废弃露天矿山座,需要修复土地近万亩。

江口县坝梅村出产紫袍玉带石,废弃矿山曾像一道伤疤贴在山腰上。如今,废弃矿洞已经封闭,数十亩曾经裸露的矿山全部复绿,种下的杉树苗已经长到了一米多高。

“必须下重药、出重拳,全面修复,维护好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杜国模说。

如今,贵州省内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的治理已经全部完成。

遏制生态破坏,要柔性修复,更要硬性惩治。截至年底,贵州共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余件,涉及案件金额超过1亿元。

破坏生态,追诉必严,违法必究。

年3月,持续暴雨引发贵州某磷化公司废水溢流,造成下游重安江、清水江总磷、氟化物超标,致使下游约公里的地表水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受到损害。经相关单位鉴定核算,污染水体总量约万立方米。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作为赔偿权利人站了出来,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督促该磷化公司进行生态修复。年10月,肇事公司投入万余元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谁破坏,谁修复,决不允许‘企业破坏、群众受害、政府买单’。”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法规处工作人员陈鑫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调查、启动索赔(磋商或诉讼)、生态修复等制度体系已经形成。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贵州治理石漠化.34平方公里、矿山地质环境64.9平方公里。

贵州“贵”在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信之愈坚,行之愈笃。“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我们无比振奋和自豪。”当地基层干部说,贵州已经意识到,守住生态底线,就是守住了“金山”的通路。

这是位于贵州省韭菜坪上的风力发电设备(年8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生态增值

“森林碳汇”,这个新名词一度让贵州省纳雍县土补村50多岁的农民王德先感到陌生。直到亲眼看见种树不用砍,也能换成钞票,他才逐步理解碳汇树的含金量。

“多种树,保护好,空气都能换成钱。”王德先说。年,王德先碳汇树收入元,用这笔钱给孙子买了手机,“上网课、学知识”。

碳汇树源于贵州的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将符合条件的树木编号、拍照,并上传至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平台,每棵树碳汇价格标为3元“出售”。贵州省内排碳大户出资购买碳汇树的固碳指标,购买资金全额进入贫困农户的个人账户。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共开发碳汇树木.8万株,年可销售碳汇量8万千克,年可交易碳汇金额.4万元,受惠农户1万余户。

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老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绿色红利”。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森林覆盖率达72.8%,有68个中国传统村落、2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依托良好的生态和苗族文化,当地打造全域旅游。

“农旅经济”让人气重新回归乡野。在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银匠们“叮叮当当”敲打银饰品的声音、到访的游客,为这个古村落增添了活力。

银匠潘仕学在抖音平台上开直播带货,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制作技艺,带来了丰厚收益。“每天都在赶货,有做不完的订单。”他说。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银匠潘仕学在查看一件银饰作品(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雷山县的统计数据显示,年,接待游客.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62亿元。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一角(年8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万山丛棘,曾是贵州人难以摆脱的噩梦。如今,贵州这片热土,茶叶、刺梨、猕猴桃、花椒……一大批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输往全国各地。以“绿”生“金”,“绿色颜值”正变为“富民价值”,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逐步有效衔接。

这是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风光(年7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真理的光芒经过实践打磨格外耀眼。

藏“福”山水

来自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数据显示,年贵州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到亿元/年,其中:涵养水源亿元/年、净化大气环境亿元/年、固碳释氧亿元/年。与年的亿元相比,贵州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加了1.05倍。

晨雾笼罩的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年9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面向未来,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干净的空气,不再“无价”。

最新数据显示,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

除了森林,贵州其他生态产品供给也呈现喜人成绩:

这是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一角(年6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自然保护地达到.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01%;

88个县(市、区、特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4%;

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

有国家湿地公园45个,世界自然遗产4处;

……

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健全,生态保护成果将得到变现。生态资源优势为贵州发展积累了后劲。

根据测算,1株胸径5厘米左右的树每年的碳汇量约为10千克。“实现‘碳中和’,森林碳汇大有作为,保护得越好,价值越大,收益越大。”贵州碳中和高技术研究院负责人雷以柱认为,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水土保持、固碳释氧、调节气候能力的逐步增强,贵州的生态资本将越积越厚。

流水亦有价。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出台,毕节市和遵义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如果跨界水质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下游遵义市向毕节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反之,则由毕节市向遵义市出资。年,贵州、云南、四川三省签订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立跨省流域生态协商补偿机制。云贵川按照1:5:4的比例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

游客在位于贵州省赤水市的赤水大瀑布景区游玩(年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对上游而言,保护好河水能得到补偿;对下游而言,河水干净了,发展产业就打好了基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可说。

得益于上游的精心保护,赤水河畔,茅台、习酒、国台等一批白酒骨干企业快速成长。

这是赤水河畔的茅台酒厂(年11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2%。“到年,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提高到50%。”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说,贵州正依托生态优势,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

位于赤水河畔的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一景(4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这是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一角(年3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下一步,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好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努力提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知名度和影响力……”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陈程表示,贵州要沿着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指引的发展方向奋力前进,争创美丽中国建设的贵州示范样板。

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一个个后发先至的故事仍在书写,黔贵大地“绿色逆袭”的时代传奇期待更多精彩!

来源

新华社

编辑丨吴艺舟

编审丨刘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1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