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烟叶烘烤时节,桑木镇土河村山丹组的烟农穆玉平正查看着20个烘烤房内烟叶的烘烤质量,烤烟房内红彤彤的炉火映在了穆玉平满怀期待的笑脸上。
“我做烟叶烘烤师已经有6年了,烟叶烤的好不好,在地里就能看出来,今年气候不错,烟叶长势好,一定是个丰收年!”从8月份开始,穆玉平和他的工人们开始忙着将地里成熟的的烟叶进行采摘、编扎、上架,送入集中烤烟房进行烘烤。现在的烘烤房实现了自动控温、自动排湿、自动补风,穆玉平要做的是随时监控烤房的温度、湿度及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添加燃料,保障烟叶烘烤质量。
“像这种烟叶发黄发软,没有青筋杂色,而且颜色鲜亮,香气醇厚,就是好烟!”穆玉平打开一组已经烤好的烟叶向记者介绍到,今年他们两夫妻承包了46亩烟地,一亩烤烟亩产约斤,现在收购价又好,加上政府、烟草公司的各种政策福利,除去人工工资,粗略算下来,一年预计纯收入有9万元左右,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孩子,这可比在外打工强了不少。
今年,为了提高烟农的种植效益和积极性,政府及烟草部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针对上等烟实行每斤补贴1元,县、镇各承担0.5元;烟草部门对上等烟的收购均价也进行了调增,进一步优化结构补贴政策,让烟农获得实实在在的福利。
片片烟叶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叶”,不光让穆玉平一家走上了致富路,也让同村在外打工的王开陶返乡嗅到了烟叶的商机。
“我是去年才开始种植烤烟,通过土地流转租用种植面积50亩,当年就超产斤,毛收入也有15万元,把村里请的十几个妇女工钱一结,也净赚了5万多。”第一次就尝到甜头的王开陶今年申请计划种植面积93亩。
“种烟、收烟、烤烟,每个环节镇里、村里的干部,烟草部门的人员经常上门给我们指导,技术上有支撑,我也学的快,有了问题也不怕。”34岁的王开陶对烤烟这个事业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习水县加速推进现代农业烟草建设,重点培育一批技术管理强的现代职业烟农队伍成了关键。像王开陶这样在外务工具有管理经验的新烟农,成为了重点培育对象。不光有乡镇、村委的技术指导,县烟草技术人员实行网格化包保责任制,做到户户见面,户户交流,确保烟农每阶段生产获得及时的跟踪指导。
此外,为保障烟农利益,在烤烟种植生产中,政府联合烟草部门还为烤烟缴纳了每亩保额为元的保险,每亩44元保费里,烟农只需承担4元,其余由政府承担13.2元,烟草公司26.8元。一旦遭遇天灾,产量达不到计划的80%,都会对烟农进行补偿,免去了烟农的后顾之忧。
说起种烟,王开陶有自己的理解。以前在外进厂打工,虽然能赚钱,但是讨薪难。种植烟叶就不存在,今天收购,明天就能到款,一年的辛苦付出马上就能兑现,繁忙之余还能把家给照顾了,两全其美。谈起现在的生活,王开陶满心欢喜。
在王开陶的烤烟房外,22岁的罗江群和其他的年长农妇娴熟的将烟叶进行分类打捆。扎好一捆能得0.8元,一天下来,她和其他来帮忙的农妇一样也能得个80到元不等。
“种植烤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别看小小一张烟叶,从栽种到收购,工序繁琐,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劳力。而这些劳力大都来自于村子周边不能外出打工、留守的妇女和老人们。”县烟办工作人员杨启学介绍到。
今年,桑木镇严格按照烤烟生产工作相关要求,持续优化烟区布局,以网格划分确定各村种植面积,采取土地流转专业户种植与联户种植的方式落实种烟户,实行网格化、职业化、流程化管理。目前,桑木镇共有5个村28个村民组53户烟农进行烤烟生产,年种计划面积是亩,烟叶计划产量是31.9万斤,预计带动周边多人次的劳动力生产。
“距结束烟叶收购期限还有半个月,现在收购已经达到30万斤,只差2万斤,预计今年总产量在38万到40万斤,将超额完成6至8万斤,实现产值万元左右。”桑木镇分管领导李帝意说道。“烤烟是桑木镇农民增收、乡政府财政增税的主导产业,桑木镇政府将进一步做好结构调整,推进桑木镇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
桑木镇烤烟产业火红的发展只是全县烤烟产业的一个缩影。自年习水恢复生产烟叶种植计划开始,尤其是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烤烟生产成为了启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各种植乡镇不断提升烟叶管理工作水平,狠抓烟叶质量,推进烟基建设,持续壮大职业烟农队伍,着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通过一系列卓尔有效的措施,为全县烟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这几年的培植和发展,烟草产业已成为我县种植烟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年,全县共有回龙、习酒、良村、桃林、桑木5个乡镇生产烤烟,计划种植烟叶亩,产量将达到万斤,预计实现产值万元以上,烟税收入万元以上,有效带动0多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来源:中共习水县委宣传部(罗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