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色生态,本就是山村的主打色。从年至今,贵州有35个村落获得“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称号。
今年四月始,贵州日报报刊社在天眼新闻客户端开设《最美村寨万里行——探访贵州35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系列报道》专栏,通过记者实地探访,以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示贵州35个生态文化示范村背后的故事。
第九站,记者走进习水县程寨乡石门村,该村森林覆盖率达89%以上,良好的生态和悠久的历史引来游客驻足停留,年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几百年前,习水的官渡河和小客水在程寨乡交汇,河流冲积下,石门村应势而生。
穿戴绿色、包裹红色的村寨,在石门人世代的注视下,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变,迎来了一批又一批驻足歇息的客人。
浸润旧时岁月
小车驾驶在宽阔的柏油马路,前方便是石门村。67岁的原石门村村支书倪正帮说,石门村以前的入口不在这儿。
两座石头间有一条小巧的石板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小道,这才是石门村最初的入口。当地老百姓们都说,一座石头像石锣,一座石头向石鼓,石锣击向石鼓,小道俨然而生,石门村因此得名。
“石门村是一个浸润着历史的村寨。”倪正帮说。
在石门村,有一座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老建筑,这是当年石门大户人家杨家的祠堂,也是红军长征红九军团途径石门的驻地。
“我们是红军,是好人。”一句话,铿锵有力,铭刻在了石门人的心上。而杨氏的家族祠堂,现已成为红九军团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石门村持续地唤醒着、传承着石门人、习水人的红色基因。
草房、瓦房到砖房;土路、泥石路到水泥路;生于斯长于斯的倪正帮见证了石门村的成长。“我们这儿的生态一直很好,现在路通了,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了,来玩得车也一辆接一辆,老百姓也更有自信了。”倪正帮说。
揭掉脏乱的标签
污水横流、苍蝇乱飞,人居环境脏乱是那时的石门。
年12月,袁洪作为习水县信用社派驻石门村的第一书记,来到了石门村。那一腿的黄泥打碎了心里对于乡村田园浪漫时光的想象。
来到石门的袁洪本来想着动员乡亲们改善生活环境“脏、乱、差”的状态,可是却换来了几顿骂。
好在,无论乡亲们怎么为难,袁洪也没放弃。人心总归是肉长的,袁洪的努力最终换来了老百姓的认同,村民们纷纷打扫起了自己家的院落,整理家里陈设的物品。可是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
作为习水县最早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石门村一直以优美的风光吸引着周边、习水县城的游客来此踏青。然而,基础设施不便总是会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阻碍。
为此,石门村的村支两委开始整治湖道,修建观光步道,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一系列的动作却让老百姓意见频频。“修湖道为什么要从我家土地门前过”“不行就是不行”。
“村民们的意见多得很。”袁洪回忆道。要改变老百姓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思想工作要做,也要让老百姓们看到发展乡村旅游的确能带来实惠。
年,石门村已实现户户通,小车行驶在宽阔的大道,可以直达石门村中心地带,脚上不再有泥了,来得人也变多了。
有人来了,免不了要卖点小零食、饮用水,当家门口摆上小板凳的事发生在石门村,村民们也逐渐尝到了甜头。
人气旺了,石门村村民的收入也丰富了,石门村也成为了口口相传的郊外游好去处。
“‘丰山逸水,世外石门’就是我们石门独有的生态品牌。”袁洪说。
唤来发展的希望
如今,石门村已成为了农旅一体化的乡村休闲谷,并于年获得国家3A级景区的称号。
“我们现在主要打造‘休闲式+体验式’一体的乡村旅游。”程寨镇副镇长、石门村村支书赵茂说。去年12月,赵茂作为程寨镇的下派干部来到了石门村担任村支书,对于石门村的生态旅游之路,赵茂充满了信心。
“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来往果园的人络绎不绝。”赵茂说。
在石门,共有6家农家乐,家家配备了鱼塘、烧烤架。整个村子还有体验式的50亩桃园、5亩猕猴桃园、葡萄5亩、蔬菜50亩。一到周末,石门村的村公路上便停满了小车,来自县城的客人们三三两两的在石门度过悠闲的假日时光。
孩子采果、父母钓鱼,远处有观光步道,近处有红军驻地。在很多人眼中,这样一体化的配备满足了一家人多样化的需求,更能留得住人。
“人流量最大的时候,我们大概能接待近人。”石门村生态源农家乐的老板罗洪涛说。在他的农家乐里,客人们可以钓鱼、烧烤,还能抓螃蟹。钓上来的鱼可以直接在此烹饪,也可带回家,还可以再放回鱼塘继续掉。
来自良村的何勇刚刚钓上来了一条的大鱼。“石门村在我们当地很有名,闲得没事是我们都会来这儿钓鱼耍,一到水果成熟时,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何勇说。
年,石门村接待游客量高达万余人次,实现户均增收元。
虽然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来了,但是还是远远不足。
“相比其他地方的生态旅游业而言,我们石门村的基础设施还是过于薄弱,接待能力十分有限,无法留住外省的客人。”赵茂表示。
4月中旬,赵茂与重庆老年大学的会长见面,并达成了合作。五一假期之间,将会迎来今年的第一批重庆游客,大概有近人。
就在五一前夕,石门村的家庭旅馆已逐渐完工,床位也从最初的60张增加到了多张。
“这次五一假期,我们石门村来了多名游客,很热闹。”赵茂高兴的说。“接下来,我们预计将会投入万元来完善我们村里面的基础设施,同时结合石门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结合股份制集体经济示范村的创建,对现有的旅游项目进行提档升级,最终实现‘旅居石门’。”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申云帆陈颖
编辑尚宇杰
编审靖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