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一个普通的东北农村家庭,上面有个大我两岁的哥哥,我出生那年是年。
老爸和所有庄稼人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嗜好,酒却是个例外。常听有人形容一个人好喝酒,会除了早上,午饭晚饭都要来一杯,老爸却是连早上都会来两盅的人。晚饭的桌上,更是要倒一个满杯。
记忆里,儿时家里的透明玻璃杯,要比现在饭店常用的杯子大上许多,特别是杯口,几乎差不多有小号的碗口大,又胖又矮的杯子里被倒至满得老爸无法用手拿起,只得伏身将嘴凑到杯沿处,狠来一口,然后心满意足地用筷子夹起一粒碟子里的花生米,开始睡前的“酒享受”。
虽然是东北人,还每天都喝,但其实老爸的酒量并没有多好,我总觉得早上两盅、中午晚上各一杯,就是他酒量的极限。每逢年节的时候,家里来客人,老爸当然也会多喝一杯,但没有一次不喝到满脸通红,甚至连性格都变了。
是的,连性格都变:平时的老爸,话不多,总是笑眯眯的模样,但两杯酒下肚,就会变得出口成章,与客人话语连绵。等客人走后,他再倒头就睡,鼾声如雷。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里缺钱的原因,印象里老爸平日喝的酒,大多时候都是自己家里熬的。家里的土地适合种玉米,我们当地管它叫苞米,所以老爸常喝的酒,就是自家前院地里的苞米熬的。
瓶装酒当然也是有的,不过都是年节的时候,亲戚送的,老爸很少会喝这些瓶装酒,更多时候是这个亲戚送来,我们配上其他的水果糕点,带上再去另外的亲戚家里串门。只有亲戚都走到了,还有剩余的时候,老爸才会留下自己喝,却也常是舍不得的模样,要藏上许久,等有客人来家里的时候,才珍而重之地“请”出来。
高中时,老爸还曾“请”出过一瓶珍藏了大半年的瓶装酒,商标上的繁体字,让我觉得这酒本身就自带文化气质。
不知道你认不认识“鲎”这个字,读音是“后”,记写法的时候,我把它记作会学习的鱼。依此习惯,“习酒”则被我在心里自动解释成了:给爱学习的人喝的酒。
你不要笑,虽然有点儿无理头,但正是这样的联想记忆,让我大学毕业工作后,想用工资给老爸买一瓶好酒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买一瓶“习酒”。
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到网上查查“习酒”为何叫习酒。小时的胡思乱想肯定是不对的,查了资料才知道,是因地名习水县而得名。
如果再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的殷姓白酒作坊,年,收购了殷姓白酒作坊的贵州省仁怀县郎酒厂,被收购为国营企业,年加入茅台集团。我大学毕业工作的年,习酒的年销售额就已超过10亿元,截至去年,习酒的年品牌价值更是高达近亿元。
给老爸买一瓶好酒的念头,与儿时的记忆撞击融合,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习酒窖藏”。这个名字里,有我出生的年份,有那些年里那么好酒的老爸,却舍不得自己喝一杯瓶装酒的回忆……
还记得哥听说我花重金给老爸买酒的时候,数落我不会过日子,将来容易嫁不出去。可当我把酒拿回家的时候,看着“习酒窖藏”的名字,哥也忍不住笑了,说这个牌子“对味”。
我哥小时候一直不喜欢老爸喝酒,甚至还经常会用“谁大早上还喝”之类的话埋怨老爸。所以那么多年,除了来家里串门的客人,和最多只敢小抿一口的我,老爸更多时候都只能自斟自饮。
这次庆祝我终于也能为家里赚钱的“大事”时,哥和我都满了一杯——与儿时记忆里,老爸喝自家苞米自酿时一样、无法端起酒杯的满杯!除了老妈,我们爷仨集体伏身凑进杯沿,深深啄吸一口。
这个动作并不优雅,却充满仪式感,也满溢浓浓的亲情,与微黄挂杯的习酒一样,有着别样的香气。
如今,哥哥嫂子已经有了大侄子。我则嫁了一个酒量不怎么像样的老公。今年老爸过66大寿前,我给老公讲起老爸喝酒的故事,还有那一年我们爷仨喝“习酒窖藏”的旧事,他竟然嫉妒起来。
“今年我给老爷子买,也买‘习酒窖藏’,我也要陪老爸整一杯。”
这话听着很豪迈,奈何他的酒量却没有这么豪迈,甚至不如我一个东北姑娘。这可真不是我故意埋汰(东北话贬低之意)他,因为老爸大寿那天,我喝了一点儿都不上头的“习酒窖藏”,他整下一杯后,竟然一觉睡了超过12小时。
我笑他酒量不行,他却不愿承认,非说是因为头一天加班熬夜,才睡得久。马上就要元旦了,我于是跟老公翻他酒量不行的旧账,问他,元旦还整“习酒窖藏”不?没想到他虽没有酒量,酒胆却不差,竟然敢叫号说:“整就整,谁怕谁啊?”可说完,他自己就笑了,还带得我也笑得一时直不起腰来……
感谢贵州习酒发起的本次活动,让我有机会为大家分享我80年代的故事。
#窖藏88岁月弥香#贵州习酒53度酱香型白酒窖藏500ml单瓶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7%京东配送官方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