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帮扶注真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覃淋

年,贵州医院与国家医院,各市州与东西部扶贫协作援黔六省七城市缔结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关系,开启了广大医护人员千里援黔的动人篇章。

四年来,累计人次医护人员援黔,在健康扶贫一线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他们以过硬本领、心中大爱,换来群众健康,彰显了医者仁心的奉献精神和强大力量,推动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实现新跨越。

千里援黔:将心血倾注在基层

“我是贵州人,我对贵州很有感情。”尽管离开多年,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心中始终牵挂着这片土地。

年,数百名专家组成“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钟南山任团长。其实早在年,钟南山就开始了援黔行动,他提出:“医疗援黔,思路必须变。”

在他的支持下,一个又一个项目在贵州建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贵州医科大学与钟南山院士成立贵州院士工作站,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培养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钟南山担任贵州医科大学名誉校长,立志帮助学校在医、药、产、研方面打造具有特色的医科大学;今年9月,遵义医科大学南山班第一批学生入学,钟南山院士任总导师,单设“钟南山”奖学金,且为每名学生配备基础和临床双导师,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责任在肩,担当于行。援黔医疗专家们的帮扶足迹遍布全省每个角落。

“我不是来挂名的,来贵州就必须办实事!”援黔专家余振球这样说。

作为“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中的一员,贵州省高血压诊疗中心和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余振球教授在黔期间,帮助贵州实现省、市、县三级高血压中心全覆盖,目前正向乡镇一级延伸。

自“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院士专家医疗援黔行动开展以来,入团院士55人,入团核心专家人,38名院士在贵州建立44个院士工作站(室),帮扶我省医疗卫生机构87家,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骨干医生等高层次人才累计余人,为提升贵州医疗卫生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技术过硬:守护群众身体健康

“我咳嗽了快20年,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也不见好。没想到在家门口得到了张医生的救治,现在好了一大半,特别感谢他们!”69岁的陈医院的援黔医生们,心中满是感激。

今年6月,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的张倩,带领第二批援黔医疗医院。帮扶期间,张倩的医疗医院创建失眠门诊、减肥门诊和儿童康复门诊,填补了习水县此类专科门诊的空白,其中在儿童康复门诊接受治疗顺利康复的儿童约人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深处苗疆医院同样如此。

年9月,受浙江大医院委派,汪医院担任党委书记、院长,医院工作。医院遗留的历史问题,她迅速理清思路,强制度、改流程、建机制、建学科、创平台,医院服务管理能力步步提升——医院门诊量高于原来的两到三倍、手术人次大于年以前的2倍、转诊率在百分之五左右,医院服务管理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大大增强。

“医院看好病,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汪四花说。

大病不出县,“健康梦”已不远。随着援黔医务人员帮扶活动的不断开展,在四面八方优质医疗资源扶持下,物资援黔、智力援黔、技术援黔、学科援黔接踵而至,山区群众求医问诊不再望而却步。

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首例PPH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首例无痛胃镜、首例肠镜检查、首次MDT会诊……在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启动以后,榕江县多项医疗技术空白被填补。

“榕江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会有针对性地派行业专家来支援,哪怕专家人员再紧缺再忙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前来开展帮扶。”医院医院副院长雷慧琴介绍,帮扶时间虽然很短暂,但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先进技术和理念得到传授,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援黔医务人员的智力帮扶下,全省各地的健康扶贫成果不断落地见效——

广州市番禺区专家医院,开展专家查房次、手术示教次、业务培训次,医院医护人员0人次;

3个月一轮,一轮3人,一批接着一批,医院专家对口帮扶,医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全省各地受援机构充分利用支援机构专家资源,组建“跟学班”和“进学班”,支援专家共为受援机构培训人次,带徒人次,共向支援单位派出人员培训进修考察人次;

……

山海相连,共结“健康情缘”。从“输血”到“造血”,由一座“高峰”带动“一片高原”,在援黔医务人员的真心帮扶下,贵州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整体提升,逐步形成“县强乡活村稳”格局,打通了当地群众看病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手记

人民英雄实至名归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敢于奉献、大爱无疆”,身披白衣的援黔医务人员不远千里、支援贵州,精神令人钦佩。无论是在城乡社区,还是在田间地头,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雪,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困,彰显了医者仁心的大爱与无私。

人民英雄,实至名归!让我们向他们致敬,感谢他们用精湛的医疗技术为贵州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微访谈

医院的蜕变让我欣慰自豪

记者:年9月,您肩负重任从杭州浙大二院到苗疆腹地贫困山区台江县开展医疗帮扶工作。援黔4年来,您在贵州都收获了些什么?

汪四花: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当初来台江的初衷得以实现,通过制度治院、平台护院、人才强院等有效措施,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获得感,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切实解决苗乡百姓看病贵、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同时,通过我们的精准帮扶,医院复活起来,医院的蜕变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黔东南州领奖台走向贵州省领奖台,乃至国家级领奖台,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和自豪。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4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