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村变实体村习水县农村集体经济

建模

养殖大户王德科显得喜出望外,他以牛和养殖技术折价80万元股份加入天桥村村集体经济,占股49%。村集体注入党建扶贫资金万,占股51%,购入头本地小黄牛,打上植入性电子耳标,采用溯源性、规范化管理。“村民入股,村集体进行集中生产、管理、销售”,按照“”模式进行分红,王德科显得信心十足。

去年10月,习水永安以天桥村山水地生态农场(集体经济)为示范点,探索出“三会统分,六权并立”的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模式发展肉牛养殖,不到的一年的时间,目前,本地商品小黄牛存栏头,新繁殖小黄牛26头,预计年底繁殖量达70头,出栏商品牛60头,年预计实现利润达50万元。这是永安资产最良性、势头最强劲、效益最明显的集体经济。

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到王德科家,政府为其提供了10万元的贴息贷款,流转了村民亩土地,扩大养殖规模。当年他就解决了周边11人就业,户均分红元。迎面而来的乡村振兴,他希望自己也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助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山

在海拔米的回龙镇阳光村,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头村民易建军汗水滴落在金丝楠木上,他是这片近亩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的“管家”,靠着这份每年0千余元的管理收入,再加上村集体经济的分红,现在易建军每年收入已超万元。

因为海拔相差较大,阳光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阳光村有针对性地打好“生态牌”,切实让老百姓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通过“以短养长”和“以耕代抚”方式,在千亩荒山种上金丝楠木,解决阳光村上百人就近就业,户均年收入已超过元。

“今年管护得好,收效非常不错”,在易建军看来这就是一场梦,不少村民纷纷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农户,日子越过越红火。以村集体经济模式发展金丝楠木解决了土地价值不高,村民内生动力较差问题。

习水以乡镇为单位整合各村(社区)资源,以“1+N”模式组建联村党组织,在党建引领下建立1至3个平台公司、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等经营实体,采取“联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辐射带动辖区所有村(社区)抱团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已成立37个覆盖77个村(社区)的联村党总支,建立起77个经营实体。

立项

桑木镇大山村地处海拔米的高山地区,其丰富的山地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该村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大山村利用扶贫资金,带动村民发展黔北麻羊和肉牛养殖,带动村民奔小康。

年,大山村将山多草多的劣势变为优势,成立了均益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整合帮扶单位帮扶资金、县委组织部集体经济扶持资金、贫困户特惠贷入股资金等33万元,流转5亩土地建设牛羊养殖场发展村集体经济。据了解,均益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每年纯利润有30余万元,利益链接50余户,户均分红余元。

村民罗安均已经有养殖黔北麻羊10多年经验,由于缺少资金一直处于小打小闹之境,去年在村支两委的牵头下,他利用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修建了成规模的养羊场,现在每年盈利就有好几十万元。目前,大山村像罗安均这样受益于养殖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养羊的村民已超20户,全村麻羊存栏量已突破0只。

习水踏雪寻梅找农业特色,编制各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项目库,加大对集体经济项目的投资力度,有效破解村集体经济项目难找问题。截至目前,该县集体经济项目库已有个项目,已推进实施项目个,未来经济效益将突破余万元。

整合

走进桑木镇土河村,美轮美奂的住房、功能齐全文化广场、干净整洁的道路映入眼帘,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土河村闲置房屋、土地逐渐增多,该村通过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将闲置房屋打造成民宿,闲置土地种植观赏荷花,将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民俗文化相结合,做到“一田多用”,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目前,土河村共发展0个床位,近80余家农家乐,有望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万元以上。

“我家6间客房,每年7月至9月都是满房,餐馆旺季时日均接待上百人。”村民穆芳说,她以前和丈夫在贵阳做生意,离家远,挣得也不多。年回到家开起了农家乐,一年的营业额可达到30万以上,同时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

脱贫攻坚期间,习水共投入和撬动各类资金余万元,成功打造了土河3A级旅游景区。组建“贵州省习水县桑木镇土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推动各类资源的规范化使用。截至年,土河村累计发展村集体经济余万元,入股分红30万元,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提升到年1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颖

编辑徐春燕

编审陈富强王其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3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