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真有贵人的话,王阳明一生之中有两个贵人,第一个南昌城铁柱宫的那个道士,他拯救了王阳明入世的灵魂,而另一个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他给举荐王阳明去巡抚赣南。
年末,王琼调任户部,而那时王阳明已经在浙江余姚老家,约公元年左右,王阳明以候补大臣的身份进京述职,王琼被王阳明的老成持重、自制、气定神闲和言谈举止中的不易察觉的威严所征服,认为王阳明将来必成大事。
当时的王阳明正在全国大力推广自己的心学,尽管王琼对他的心学不是很有兴趣,但却对王阳明那份“对功名利禄不动心”的状态非常钦佩,他对王阳明说,如果他日能在朝中有话语权,一定要给王阳明一个平台。
公元年,王琼向皇帝朱厚照举荐了王阳明去巡抚南赣,那时的江西匪徒混乱,几任巡抚都被当地的土匪弄得十分头疼,当时就有官员反对说,让王阳明耍耍嘴皮子还可以,让他带兵打仗,那是赶鸭子上架。
而且王阳明自龙场出来后,就只是讲心学,从来没处理过政事,谁也没见过他的能力,王琼反驳道:”他一直都是候补,当然没机会表现。“
最终在王琼的据理力争下,皇帝朱厚照总算松了口,既然有王琼作保,那就给王阳明一个督察院副院长的职务巡抚赣南。
王阳明在接到任职命令的同时,也接到了王琼的私信,信中王琼先对王阳明进行了一番吹捧后,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希望王阳明抓住这次机会,创立不世之功。
王阳明接到王琼这封信时,还是动心了,他毕竟也是个凡人,建功立业的心一直都藏在心底,过去他没有机会,只能慢慢调和了自己的心态,四处传播心学,然而正如他所说,事情没有来时,人人都能稳坐钓鱼台,一个人是否成熟要看他面对事情时的态度。
王阳明等这个机会等了几十年了,如今机会终于来了,他不可能不激动,然而王阳明却做了一个反常的举动。
他给皇帝朱厚照写了一封辞职信:信上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多年来一直尸位素餐,最近身体不好,去巡抚赣南怕误事,同时,祖母年事已高,作为孙了,他应该在她有限的时间内,回去陪伴她最后一程。
这封请辞信一交,他就从南京出发大张旗鼓地回浙江余姚了,而实际上,他走路可以用“挪”来形容,走了几天才出南京地界,非常明显,王阳明在等朱厚照的回应。
而朱厚照的反应也有点让人失望,他指责王琼说,看你推荐的什么人啊,没让他巡抚赣南的时候,啥事没有,一让他去,他居然要退休,其实就是不想去的胆小鬼。而朝中的大臣也趁机起哄,而王琼说:“王阳明那是谦虚,只有谦虚的人才能证明有本事,给个工作就上的都是冒失鬼。
朱厚照想了想说,既然如此,那就给他个台阶下,于是又下了道圣旨:你就不要谦虚了,马上去江西。
同时,王琼又向皇帝申请,求给王阳明便宜行事的权力,皇帝也同意了。
于是,在第二道圣旨里,王阳明又获得了军马钱粮、作战事等,除非天大的事,其他小事他都可以自行作主的权力。
当圣旨到王阳明面前时,他正好在杭州城,然而王阳明仍然没有动。这就惹得皇帝有点不高兴了。
王琼说到,事不过三。
于是,朱厚照又下了第三道圣旨,上面写着:你怎么敢找借口推辞你应该尽的义务,如尽赣南地区到处都是土匪,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你还这样拖拖拉拉的,岂不误事,不许辞官,快去上任。
王阳明接到这圣旨,终于长出一口气,招呼众人,走,去江西。
王阳明好不容易等来了朝廷重用的圣旨时,为何还要三推四请,才去上任呢?这里才体现出王阳明的高明之处。
王阳明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对于江西土匪,这些问题他根本不担心,但如果他一拿到圣旨就去,反而不是王阳明了。
王阳明自贵州回来后,就一直坐冷板凳,若不是王琼的推荐,朱厚照绝不会想起重用他,如果一接到圣旨就去了,那王阳明岂不成了皇帝的忠实走狗了,王阳明有自己的意志,他不是那种皇帝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的人。第二:王阳明要证明,皇帝让他去巡抚赣南到底是真重视他,还是只是例行公事?一方面,王阳明想建功立业保一方平安,去那里是拯救百姓;但去那里之前,王阳明需要做一件事:
第一:发一发自己多年来不被重视的牢骚。
第二:试探皇帝,他真是去巡抚赣南的不二人选吗?
在普通人看来,多年不受重视,一朝得到,必然要抓住机会,而王阳明却反其道而行之,以退为进,不仅保住了官位,还要到了更多的权力,在王阳明离开杭州前,他的一位道家朋友就说:王阳明此去,必然会立大功。
人家问原因时,这位道士说:”我触之不动“。
”触之不动“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他希望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
王阳明创办心学后,发现来学习的人都很浮躁,所以要他们静坐以涤荡内心的欲望,使心保持一个澄净的状态。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他认为一个恶念就是一个行动,所以必须要静心。
而这一切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存天理去人欲”,去人欲的目的就是让人存天理,有真理在心,就不会对任何荣辱动心,这样人人都能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任何事物触之,都不会因之而动。
有一个弟子问王阳明:人怎么会“没有念头”的时候呢?
关于这个问题,王阳明在《传习录》里是这样回答的.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动,没有欲念自然会静。
弟子又问:当用功收敛身心的时候,若有声色出现在眼前,就如平常那样去听,只怕就不为专一了。
王阳明说:”怎么能不想听,不想看,除非死灰槁木,或者眼瞎耳聋。虽然听见了,看见了,只要心不跟随它也就行了。
所谓心不跟随,就是不动心,正是这“不动心”让王阳明在收到朱厚照的第一封圣旨时,能写出辞职信,再收到第二封加权圣旨时,仍能不动心。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太急于得到,太“动心”,反而得到更少!但真正能做到“不动心”的又有几人呢?
“不动心”是一个需要修炼的过程,而今我们读到的王阳明的心学,也是王阳明花了几十年时间,从最初的急功近利,一入官场便和刘瑾等太监正面刚,经受打击,在龙场悟道后,逐渐做事顺心的。
王阳明做到不动心,花了几十年时间来修心,而今,我们面对的诱惑更多,更需要修心。
听别人讲过一百种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时候,只因回归不了本心,心的修为不够,在修心这个方面,王阳明是非常有话语权的,他的心学自诞生之日起,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很少有一本书能改变无数人的看法,而王阳明就做到了这一点,曾国藩说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便将王阳明的书细细品读,纪晓岚更是看过不下于10遍,南怀瑾、郭沫若、余秋雨等人也称赞王阳明是最了不起。
孙中山先生就曾在阳明的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心为万事之本“,通过强调心的力量,唤醒人民革命的力量。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影响了很多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称“五百年来以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来自王阳明”。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传习录》都是他的集大成者,可以说读懂了王阳明的心学,也就读懂了人生真谛。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亦或是步入社会的青年、创业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板,都值得去认真阅读。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除了《王阳明心学》还有《鬼谷子》、《道德经》,厚厚的三大本只要48元,每本不到16元。
都说“富贵由天”,但读过这本书后,就会明白,决定未来的,是自己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修什么样的心,就会让自己的人生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