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民生善政温暖多彩大地天眼新闻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贵州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民政工作,第十三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围绕民生民政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全省民政系统和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不断改革创新、苦干实干,民政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进一步突显,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进展,社会服务质量显著提高,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力地将党委、政府的温暖传达到千家万户。

习水县桃林镇敬老院里的老人展示自己丰收的果实。

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民政工作全局,民政脱贫攻坚成效明显。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前,贵州正在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省民政系统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坚持聚焦脱贫攻坚,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持续稳步提高,从年起,贵州省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超过扶贫标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保障有力有效。制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一次性临时救助政策,截至年11月,共向.1万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移民发放一次性补助资金17.9亿元,先后将30.3万符合条件的搬迁困难群众纳入城市低保。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截至目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已成立居委会个,已有个安置区建立了居民公约或村规民约,已有个安置区开展了居(村)务公开工作。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广泛深入,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募集脱贫攻坚资金30亿元,在46个县实施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服务项目,凝聚起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在谈到生活现状时,黔南州贵定县社会福利中心的老人开心地笑了。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织牢,“8+1”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保障基本民生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党和政府职责所在,贵州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切实兜住底、兜准底、兜牢底。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印发实施《贵州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暂行)》,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8+1”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制度科学规范管理格局全面建立。年底,贵州省农村低保万人,城市低保48.8万人,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达每人每月元、每人每年元,较年分别提高了元、元,增幅超过了50%。特困供养制度全面实施。将农村五保供养、城市“三无”人员救助统一为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实现城乡特困人员公平享有社会救助服务。创设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实现了对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疾病治疗和殡葬服务等方面托底保障。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体系建立健全。做到了动态监测、责任落实、教育关爱、兜底保障“四个全覆盖”,留守儿童总数从年的.6万人减少至年的51.4万人,机构养育、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最低保障标准提高到元、元。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的救急难工作机制基本完善,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困难问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全省首批养老示范机构和园区授牌仪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服务加快发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贵州山川秀美、空气清新、交通发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高铁高速四通八达,是老年人养老不可多得的宝地、福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支撑明显强化。制定了养老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发展、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文件,为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省建成特困供养机构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增长到个,农村幸福院增加到个,养老床位增长到20万张。养老服务对象逐步从特殊困难老年人拓展到全体老年人,内容逐步从补缺型向多样化、多层次拓展,实施主体逐步从政府为主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养老服务业发展动能逐步加大。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社会养老机构运营养老床位达2.4万张。国家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建成35个医养结合示范单位、10个省级养老产业示范园区、10个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成立贵州省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基金,成功获得世界银行3.5亿美元和法国开发署1亿欧元贷款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撬动社会资本进入贵州养老服务业,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开展“双最”社工评选活动。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贵州牢固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注重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民主选举质量不断提高,第九届、第十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圆满完成。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深入推进,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联席会议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村民民主协商广泛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全面建立,“小微权力清单”普遍实施,打造了个村规民约示范村。社区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省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社区服务中心(站)普遍设置了“一站式”服务大厅,便民为民服务实现家门口办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取得显著进展。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制度。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完善财政、税收、人才支持政策,全省社会组织达到1.3万多个,初步形成了城乡分布、门类齐全、层次多样、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组织监管进一步规范,综合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取得显著进展。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积极打造“善行贵州”品牌,至年共举办了六届慈善项目推介会,募集慈善款物近10亿元。出台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增加到3.8万人。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省注册志愿者达到万人。

奶奶每天都会亲手给孙子带上民政部门免费配发给留守儿童的亲情安全电话手表。

适应人民群众的社会服务需求,大力提高社会事务和专项国家行政管理水平。殡葬、婚姻、地名等基本社会服务,关系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贵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殡葬改革有序推进。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殡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加强,惠民殡葬政策、节地生态奖补制度加快落实,截至年,全省建成85个殡仪馆、64个集中治丧场所、个农村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婚姻登记工作扎实推进。婚姻登记流程进一步优化,婚姻登记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年6月启动了婚姻登记网上预约服务。地名区划管理工作稳步推进。积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积极稳妥开展了行政区划调整事项,全省行政乡减少个,建制镇增加个,街道办事处增加个。认真组织实施全省地名普查,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地名数据库,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积极创建平安边界。

大力推动改革创新,民政工作“放管服”不断深化。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民政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紧盯民政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解决好民政工作的“痛点”“堵点”“难点”。持续清理取消下放民政行政审批事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相比年减少44%,办理时限全部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建立全省民政系统统一的权责清单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推进民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民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民政门户网站和所有信息系统迁云,实现了民政工作“一网通办”。各项改革试点取得丰硕成果。大力推动绥阳县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年10月顺利通过民政部考核组考核并得到评估组的好评,将司法救助引入社会救助体系等试点改革经验被推广。推进完成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贵阳市建立殡葬精准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进一步规范殡葬服务行为;瓮安县将全县分成余个管理网格实行殡葬改革工作“双网”管理,依托“瓮安民政云”信息化平台建设,搭建起了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贵阳市、瓮安县殡葬综合改革试点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案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取得新成效。贵阳市、六盘水市通过民政部组织的第三方评估;遵义市、毕节市成为第四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贵州民政将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民政部的决策部署,更加振奋精神,更加奋发有为,更加苦干实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努力开创新时代贵州民政工作新局面。

来源:中国社会报

(文/图由贵州省民政厅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5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