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战事中的得意之笔中国青年网

7月13日,贵州省习水县,青杠坡战斗遗址红军烈士墓前。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曲俊燕/摄

年12月13日,中央红军转兵入黔,年4月25日离开贵州,在天时间里,红军完成了长征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以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精彩绝伦的战略转移。

在长征这部波澜壮阔的伟大史诗中,红军在贵州写下了最恢宏、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篇章。而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堪称这部史诗的“诗眼”。

3万多红军被40余万兵力围困,通过“四渡赤水”实现突围,创造了世界战争指挥史上的奇迹。毛泽东也自称“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强渡乌江竹筏夜渡伏兵取胜

猴场会议决定去往遵义后,年1月2日,红军先遣队决定在通往遵义的咽喉——瓮安县江界河渡口实施强渡,对手是梯次设防的黔军。

第一次强渡失败后,工兵连夜赶制双层竹筏。红4团第1营第3连连长毛正华率4名战士趁夜色乘竹筏顺利登上北岸,隐蔽在离敌不远处的崖石脚下。

3日,10名战士乘3个竹筏再次强攻,急速划到江心,遭守敌猛烈射击,难以前进。这时,隐蔽的毛正华等人,迅速向敌人的后背突袭,夺占敌军哨所,接应强渡战士登岸,随即向敌排哨阵地仰攻,经过白刃拼杀,又夺取敌排哨抵抗线。

红军后续部队相继登岸,工兵连在渡口架起浮桥,军委纵队和第5军团渡过乌江。

左路、中路江防被红军突破后,国民党军右路刘翰吾部闻风而逃。1月5日、6日,红3军团不费一枪一弹渡过乌江。

乌江战役,历时5天,歼灭和击溃黔军4个团及两个营。

鏖战青杠坡朱德亲上战场

中央红军到达遵义后,蒋介石调集40余万军队向遵义进逼,企图围歼只有3万多人的红军。

双方的兵力、装备相去甚远,红军计划从泸洲、宜宾之间北渡长江。

1月28日,中央红军行进至习水县土城镇的青杠坡,与追兵川军郭勋祺旅激烈交火。

双方各占据几个山头,争夺制高点营棚顶。敌方依靠精良的武器和越来越多的援兵,一度攻破我方占领的桐子窝山头,炮弹甚至打到了红军军委指挥所前沿不到1公里的地方。

在这危急关头,总司令朱德、参谋长刘伯承都亲自上前线指挥战斗。红军官兵发起10余次激烈反攻和反复拼杀,终于夺取了制高点营棚顶,并将敌军逼退至枫村坝,形成对峙,确保了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安危。

朱总司令上战场后,他的一名贴身通讯员英勇负伤,此后被送往农户袁本清家养伤,伪政府保长闻讯来抓,袁家全家下跪磕头求情,战士逃过一劫,伤好后归队。解放后,朱德的女儿朱敏和曾任毛泽东警卫员的陈昌奉还曾前往袁家致谢。

青杠坡战斗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陈云、邓小平、胡耀邦等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枪林弹雨,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7名元帅参与其中,建国后的5任国防部长参加战斗,新中国首次授衔的将军绝大多数曾在此冲锋陷阵。这在中国革命史上绝无仅有。

此役,红军阵亡余人,歼敌余人。

一渡赤水周恩来督导架浮桥

青杠坡鏖战当天召开的土城会议,果断决定放弃原定渡江计划,迅速撤出战斗。

在那个充满焦灼、劳累紧张的夜晚,周恩来一边命令到赤水河上搜集船只,一面派人购买木板、门板、竹竿和绳索。彻夜未眠的他3次带着军委总部的作战参谋们来到架设浮桥的现场督导。

工兵部队把收集到的木船编排在河面上固定,用竹竿把各船绑牢,再铺上木板,搭起了轻便浮桥。

29日,红军除少数部队阻击敌军外,主力分三路悄无声息地首次渡过赤水河,向四川南部推进。

四渡赤水的序幕由此拉开,红军来到扎西(今云南省威信县)。

二渡赤水军团将领邓萍牺牲

在扎西,红军得到短暂休整,中央红军由30个团缩编为17个团。

鉴于敌人已被引到扎西,红军突然杀个回马枪,2月18日至21日,第二次渡过赤水河,转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遵义地区。

红军在5天内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敌2个师及8个团,俘敌多人,缴枪多支,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补充了物资。

2月27日傍晚,红军进抵遵义城下。为摸敌情,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和红11团政委张爱萍等人,冒着绵绵阴雨,匍匐前进到大龙山脚下的一个草丛中,进行侦察。

邓萍正在对身边人做部署时,声音突然停住,一头栽倒在张爱萍的右臂上。从邓萍头上流下的鲜血浸湿了张爱萍的衣服。

邓萍牺牲,年仅27岁。他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

三渡赤水茅台策划藏伏笔

年3月2日,恼羞成怒的蒋介石飞抵重庆“督剿”,妄图再次围歼红军。

3月15日,红军第一次主动出击,展开了鲁班场战斗,这是毛泽东拥有军事指挥权与决策权后打的第一仗。

战斗从10时一直打到20时,双方都有很大的伤亡。虽然红军未能攻占鲁班场、消灭周浑元纵队,但猛烈的进攻挫伤了对方锐气。

红军撤出战斗后,敌人龟缩在鲁班场两天不敢出动,这为红军接下来的三渡赤水赢得了时间、赢得了主动。

3月16日,红军的“工兵王”“地雷王”“爆破王”王耀南带领工兵连,将纤绳和铁丝的一头拴在一棵老黄桷树上,一头打桩固定,中间用船做“桥墩”,铺上租来的门板,在朱砂堡、银滩、山羊坳搭建浮桥。

红军对征集的每只盐船预付赔偿30块大洋,由于材料征集快,没费多少时间就修好了浮桥。

踏着这些浮桥,红军于3天内在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隐藏起来。

在茅台镇,留下了著名的“茅台策划”。毛泽东让刘伯承问王耀南,前次(即二渡)架的桥还在不?如果还在,就赶紧派人去保护好,把桥看起来。未来的第四次渡江果然用了这些桥。毛泽东还强调“能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此次声东击西的渡江,红军大张旗鼓地行军,作出将要北渡长江的态势,诱敌西进。贵州仁怀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一鸣说,“如果说‘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那么,‘三渡’就是他的点睛之处!”

四渡赤水一天行军80公里

三渡赤水后,红军派出一个团,佯装成主力部队,大摇大摆地向古蔺进发,喊出打过古蔺、占领叙永、北渡长江的口号,佯装即将渡过长江。

在镇龙山,这个团击溃川军。国民党军3架飞机投弹轰炸时,叶萌庭连长组织战士在树梢架设机关枪,用85发子弹,击落一架敌机。

“这些消息被层层上报给蒋介石,”刘一鸣介绍,蒋介石认为红军将渡过长江,而在长江和赤水河之间的狭窄地带消灭红军是“最佳位置”,于是,将40万军队调向川南。

红军以一个团伪装成主力继续诱敌西进,而真正的主力却于3月21日晚至22日,以隐蔽、迅速的动作,从二郎滩、太平渡、淋滩、九溪口等渡口,“在各路敌人的间隙中穿过,第四次渡过赤水。”

蒋介石误以为红军又要攻占遵义,于是急飞贵阳督战。

红军却乘虚一路向南急进,顺利渡过乌江,把国民党军大部甩在乌江北岸,兵锋直指贵阳,“红军还去飞机场和贵阳城边打枪,进一步营造会攻打贵阳的假象。”

中计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救驾”。就这样,红军成功地将滇军调了出来。于是,虚晃一枪,迅速挺进云南。

大部队已经被调到贵阳的龙云立马调兵,想保昆明,就削弱了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利用这个机会,红军向金沙江挺进。

5月3日晚,红军的一个先头连,创造了一天走80公里的速度,抢占金沙江姣平渡。5月9日,红军巧渡金沙江。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一鸣说,四渡赤水,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为实现北进的战略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此,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曾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下:“毛泽东故伎重演,而蒋介石却像巴甫洛夫训练出来的狗一样,毛泽东要他怎样,他就怎么样。”

本报贵州仁怀7月15日电

年07月16日04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7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