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仁怀市、习水县地处贵州省遵义市的赤水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带地处贵州大娄山脉末端与四川盆地交界之处,山峦重叠,溪河纵横,峡谷幽深,坡陡,多断岩。历史上就是中原与西南各民族的人员、经济、文化交往要道。
远古濮人世居之地
古代这里群峰被茂林覆盖,树林被古藤缠绕,最早生活在这里的是被称为“西南夷”的古老族群。中国历史上一支古老民族濮人(统称为僚)就在赤水市、仁怀市、习水县三县地域繁衍生息直到西晋王朝,那时中原王朝的统治触角很难触及这里。西晋末年,四川由于战乱人口减少,统治者便强行引“僚”入蜀,生活在赤水河中下游地区的濮人被迫离开世代居住之地,幸存下来者也逃往深山老林隐居下来。现在赤水河中下游一带只留下崖墓、生基和带有蒲、僚、仡佬、山、甘等的地名。这些濮人(僚)也就是现在的仡佬族,现在赤水河的赤水市、习水县两地几乎没有本地的仡佬族人了,只在仁怀市境内还有一个只有千把人的仡佬族聚集地。仁怀的仡佬族应该就是赤水河流域古濮人的最后遗民。
强大的彝族习部崛起
彝族扯勒部原本生活在乌蒙高原,赤水河中下游的濮人势力衰微后,他们便大举北上,填占原濮人生活的区域。后代根据赤水河下游出产的一种叫“习鱼”的鱼,也把这支彝族部落称为“习部”。习部最强大的时候,统治着今天的赤水、习水、仁怀、古蔺、叙永等地的广大地域。由于习部太过靠近古代中原汉族聚集区泸州和重庆,中原历代王朝都对习部强加防范,不断用兵把习部朝西南方挤压。宋代时,当地土著首领在泸州向中原王朝献土。
赤水河流域军事据点的建立
中原王朝不断对习部用兵,沿着赤水河流域干支流建立了各种军事据点,俗称“寨”,可考的有遥填寨、青山寨、绥远寨(今赤水市旺隆镇)、石宝寨(今赤水市石堡场)、程寨(今习水县程寨乡)、竹瓦寨(今习水县县城)、岩寨(今习水县马临境内)等。现绥远寨遗迹于年在赤水市旺隆镇的鸭岭发现,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镌刻着南宋淳熙六年(年)新任绥远寨寨官李最送前任寨官张侠回河南的崖刻,并记下崖刻之石离“寨治之西二百步远”。另一外崖刻的记述证明在北宋时期绥远寨已在,石刻为“乙未岁辛已月初三日壬寅木龙岩忠翊郎权滋州绥远寨守把兼道路巡检王武开”,这里“乙未岁”即是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年)。
最著名的用兵便是南宋年间袁世盟率兵平定习部,据现在赤水旺隆镇当地流传,原先的习部在旺隆有个大的聚居点阿蔺寨。由于习部战败于袁军,便不得不南迁到唐朝坝(现在习水县同民)和古蔺县。据说现如今位于赤水河畔的赤水市旺隆镇就留下了一个地名叫“鸭岭”,就是“阿蔺”演变而来。
赤水河小土司倒向播州
南宋末年,由于蒙元的大举进攻,南宋朝廷陷入灭亡前的风雨飘摇之中。原先驻守在偏僻的赤水河据点的这些寨官、巡检们以其所掌握的军事实力,取代那些土著首领成为新的“土司长官”。驻守土城里的袁氏(袁世明后代)和仁怀里的王氏,相继成为赤水河中下游地区最大两股势力。由于赤水河中下游特殊地理位置,袁、王两家土司审时度势,倒向了更为强大的播州(遵义)。从此,赤水河中下游的赤水市、仁怀市、习水县便由泸州转为受播州管辖,成为播州杨氏土司政权的藩属。
仁习赤三县市与四川边界的划定
明代播州杨氏土司与永宁奢氏土司在赤水河中下游展开了土地争夺战,形成了以赤水河为界的大致平衡关系。这一时期,河西里(赤水市大同、宝源、两河口、葫市元厚的赤水河西岸)和儒溪里(习水县同民、醒民、土城的赤水河西岸)均属于以现在古蔺县为核心区的永宁土司管辖。
明末,中原王朝先后在赤水河流域进行了对播州杨氏土司和永宁奢氏土司的剿灭战争。由于仁怀里(复兴)、赤水里(官渡)、土城里(土城)界连川南,边界犬牙交错,又有赤水河通往长江,其民情风俗多受巴蜀影响,而与播州有异,在播州54里中最显异类。仁怀王氏土司、与赤水里及土城里的袁氏土司,在与中原王朝的频繁接触与交往中,自知自身及播州的弱小,在这两场对阵土司的战争中均倒向了明王朝。古仁怀县县城复兴(王氏土司驻地)也在这两场土司战争中,几经焚毁。播州土司和永宁土司灭亡后,明王朝出于牵制彝地古蔺的目的,把河西里和儒溪里归还给了仁怀县(当时辖赤水、习水、仁怀三县市地域)。其它地域按照赤水河为界。这也是现目前赤水市同古蔺县及叙永县边界、习水县的土城醒民同古蔺县边界划分的由来。
明末清初,中原王朝在赤水河地区进行改土归流,这些赤水河土司彻底走向了历史的终结。当时的仁怀县城原本要从被焚毁后的复兴镇迁往县境中部的土城镇,由于当地袁氏记恨于自身权力的丧失而从中作梗,导致县城搬到县境边缘地带的留元坝(赤水市区),这也为后来仁怀、赤水、习水三县市的分别建立留下了地理上的原因。
滔滔的赤水河一路向北流,冲尽了无数历史的激荡,那些久远的声音逐渐消逝在这片崇山峻岭之间,仿佛它们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