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卫健委组织中央媒体医院综合改革进行采访调研。据了解,“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启动了多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在解决百姓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精准施策,形成了一批可圈可点的经验做法。
瞄准痛点改硬件走心办好百姓医
“医院综合改革和医共体建设彻底解决了赤水市东部偏远山区10余万群众的看病远、看病难问题。”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玉兰说。作为全国县级医院改革试点,赤水市最大程度简政放权,推行医院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分立。
赤水市医共体官渡分院忙碌的医生。张雷摄
据了解,赤水市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实现上下贯通,整体效能获得大幅提升,形成了“县级带中心、中心带一般”的模式,使市、乡医疗卫生机构融为一体。目前,赤水市官渡中心卫生院精密仪器已达到较高水平,对周边二三类乡镇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院内由原来的单一科室增加到了目前17个科室,当地群众回归就医率越来越高,外出就诊人数正逐年下降。
数据显示,官渡镇中心卫生院镇外就诊率由改革前86.6%已经降至36%,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医院水平,完全实现了幅射东部5个乡镇的10余万人。
袁守霞是一名32岁产妇,居住在贵州省赤水市官渡镇和平村,她家距离赤水市城区有72公里,属于该市典型的东部偏远山区,记者见到她时,袁守霞和丈夫正带着刚出生仅29天的宝宝,在赤水市官渡中心卫生院接受医生陈香每的产后恢复指导。
“结婚后,我们备孕八年,有时候尽管怀上了,但都会流产。”袁守霞说,由于她孕早期体内孕酮比较低,一直怀不上宝宝,心里十分着急,夫妇俩每次都得奔波跑到外地就诊。年袁守霞发现官渡中心卫生院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她决定就近求医试试,便主动找上官渡中心卫生院的医生进行诊疗,不久之后终于怀上了宝宝,这让袁守霞喜出望外,但宝宝出生时早产一个月,体重不足4.5斤。
袁守霞和丈夫带着刚出的宝宝在接受医生陈香每的产后恢复指导。张雷摄
当天,官渡中心卫医院迅速启动新生儿急救中心,将新生儿医院进行监护,宝妈则留在官渡中心卫生院进行产后恢复,经过72小时恢复,她平安出院;随后,新生宝宝医院进行8天的监护,最终母子平安。
“孩子出生后,医院三次,要是以前就必须外出就诊,由于路程较远且路面颠簸,这么小的宝宝哪里能受得了。”袁守霞说,在这里,陈相每医生每天都坚持为宝宝测黄疸、测血常规,还帮助指导新生儿喂养,官渡中心卫生院24小时为我们提供咨询服务。
她告诉记者:“最重要的是官渡中心卫生院离家很近,报销费用还多些,现在大人和孩子再也不奔波受累了”。
据了解,年前,当地百姓由于不信任官渡镇的医疗条件,哪怕小病他们也只能舍近求远。医院副院长、官渡中心卫生院院长韩华鑫说:“以前,官渡老百姓都会选择到距离40公里外医院去就诊,他们一般很多会赶最早的班车前往,由于山路崎岖,形成较远,通常往返和就医需要耗时大半天。”
医院医共体官渡镇分院。张雷摄
据介绍,赤水市为健全完善医院财政投入机制,年以来,该市投入医院“六项投入”财政资金达1.5亿元,项目建设资金达2.55亿元,化解医院历史负债万余元,划拨康养园区约6亿元资产。
截止目前,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拥有开放床位张,引进了GE64排层螺旋CT、1.5T超导核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阿洛卡四维彩超、奥林巴斯CV-电子胃镜系统等一批国际领先的高精尖医疗设备,做到了改硬件,走心办好百姓医。
敢向改革要动力少让群众多跑路
“现在,医院环境狭窄、设施陈旧、设备落后匮乏的现状,彻底扭转了医改前连年亏损的问题。”医院院长田园如是说。
据了解,医改前医院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床位仅张,全院正高职称仅1人,副高职称12人,执业医师80余人,执业护士余人,年门诊人次仅17万人,住院人次1.5万人次。
为破解用人瓶颈,赤水市采取“外引内育”模式对2家县级医院进行改革,首先向外引进优秀人才,直接搭建医院管理团队;其次,向内选拔本土高级医疗技术人才,医院管理团队;赤水市大胆启用年轻专业技术骨干40人,有效充实了基层医疗机构领导班子;与此同时,赤水市两家医院共调配50余名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直接下沉担任基层业务副院长和科室负责人,并驻点帮扶。
据统计,年赤水市医院执业(助理)医师数由改革前人增至人,增幅80.12%;执业护士数由人增至人,增幅57.06%;全科医师数由27人增至60人,增幅.22%。
事实证明,遵义市的分级制度已经落地见效,赤水市17个乡镇卫生院的床位平均达到个,确保了一村一医,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赤水市卫健局副局长张正旭表示:“当地老百姓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现在每年大量游客涌入赤水市观光旅游,这更需要我们拥有优质、便捷、人性化和多元化的医疗服务。”
对此,赤水市2家县级医院已经建成了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域内基层医疗机构被全部纳入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实现了基层接治、上级诊断、分级诊疗。
骆中梅在医院接受治疗。张雷摄
正在医院接受关节骨折治疗的骆中梅告诉记者,她今年62岁,因车祸导致右关节骨折,刚开始心里一直纠结,医院就医,她一时拿不定主意,在得知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有了大幅提升,骆中梅决定前来试试。
见到记者时骆中梅老人笑盈盈地说:“经过一周的治疗,现在完全可以下床走路了,家庭负担也减轻了,事实证明我的选择完全正确。”
“如果时间回拨到年以前,像骆中梅阿姨这样的四级手术,医院做这台手术了,现在可以让类似患者哪儿也不用去,在赤水市也能获得很好治疗。”医院骨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熊宏林说,现在医院每年要接诊四级手术达例。
为推动紧密型医共体改革发展,赤水市将机构名称、人事、财务、业务、药械、绩效、信息化、医保进行了“八统一”管理,赤水两家医院分别以综合学科和中医专科优势,形成两翼共振,全面带动官渡镇、旺隆镇等乡镇医疗中心诊疗,无疑满足了老百姓就近就医的需求。
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代铁荣说:“一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努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护航百姓健康,坚决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深化医改众所望施政所向利民生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医院床位数从9.75万张增加到12.35万张,医院床位数从5.07万张增加到8.21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4.2万张增加到5.03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5.57张增加到7.31张。
贵州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将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和全省医药平台监管。”
据介绍,贵州省于年至年度的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考核中,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列,累计获得中央奖励资金达万元;其中,余庆县、遵义市、福泉市、长顺县、赤水市等地被先后列入国务院办公厅“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地方”表彰名录。
截至年底,贵州省二级及以上卫生健康部门主办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同时,贵州省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了74.59岁以上,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过去由于医疗条件落后,推病人外出就诊是常有之事,现在我们变得更主动地接收病人就地就近就诊。”医院田园院长表示,以往若接收到患者是脑出血,都医院治疗,很多在路上就生命垂危;现在已经大大减少了老百姓外出就诊的致残率、治亡率。
医院的医生正在紧张忙碌。张雷摄
据了解,年赤水市借力援黔医疗卫生的对口帮扶,邀请了重庆、浙江等地的专家教授对医院医生进行了线上、线下指导,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目前,定点帮扶医院的专家已经达到人。”田园告诉记者,医院的骨科治疗在贵州遵义从最差发展到了全市第一。
遵义市卫健局体改科胡宗兰表示:“我市将进一步全面推进医院综合改革,全力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医院,探索建设更好的医疗康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以前的医药柜为木质结构,易燃、易遭虫蛀、易老旧,我在这里当村医比想象要难些,平均每天仅有5人前来就诊,不过离家近,待遇稳定。”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高坪村乡村医生王兴灿告诉记者,年以前村卫生室就连血糖仪都没有,设施老旧不齐,直至年才正式将一直使用的水银血压计更换为电子血压计,同年也配备了中医药柜、西医药架和治疗床等。
走进习水县土城镇齐心村卫生室,79岁高龄的范贵先因患有高血压和阑尾炎正在接受治疗。“以前村卫生室服务不稳定,白天经常见不着医生,只有晚上才能找到医生,老百姓经常被迫打车去土城镇卫生院看病。”范贵先老人回忆说,现在什么时候来齐心村卫生室都能找到医生,小病一般都会选择在村里就诊,除非病重就必须去县城了。
医院土城分院公共卫生科科长张健说:“医改后,齐心村卫生室布局更趋合理,有单独的公共卫生室、治疗室、观察室、诊断室和药房等。”
据了解,目前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有家医疗卫生机构,年全县总诊疗人次达万,就诊率为90.05%,已经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90%患者县域内就诊的目标。
实际上,年习水县医院住院次均费用为.78元,医院平均水平,减少了群众就医支出,全面实现了医疗结构标准化建设,消除了行政村无达标村卫生室“空白点”。
近年来,贵州省十分重视综合医改和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下阶段,我们将对照医共体和紧密型医联体的目标,一项一项的狠抓落实,特别是在岗位管理、薪酬制度改革、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综合监管上进行联动改革,使医共体为全省老百姓提供更多元、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贵州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王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