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这里真的比原来好上太多,医生们个个态度都特别好,走不过来还要派车来接。”家住忠县石子乡保山七社的63岁皮明贵,躺在石子乡卫生院崭新的病床上发出赞叹。
△63岁的皮明贵正在石子乡卫生院崭新的病房里接受诊治
几年前她患上了十分严重的腿关节风湿病,原来要折腾将近三个小时去县里治疗,现在却能就近来到“家门口”的医院,“看病难”这块石头早已经在她的心里落了地。
日前,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忠县县城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忠县最偏远的石子乡卫生院。记者在这里看到,医院大楼里面是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宽敞明亮又干净的病房,前来看病的老百姓都发出由衷的赞叹。
据悉,年起,医院综合改革,这座长江边的小城通过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等一系列做法,从根本上破解了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探索出了一条便民利民的特色医改之路。让百姓真正实现在家门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正在重庆忠县成为现实。
年,忠县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年4月,忠县被国务院医院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年11月忠县医改典型经验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同年11月27日,国家医改典型经验新闻发布会和媒体调研会在忠县召开。年5月7日,忠县再次被国务院医院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落实改革“田坎诊所”变“医院”
据介绍,年以前,忠县石子乡卫生院是忠县最偏远、医疗条件最差的卫生院,当时整个卫生院医务人员只有5人、10个病床、一台X光机、黑白B超......一些基础设备就摆在这个不足平米、“打挤”的卫生院里,只能看些“头疼脑热”的小病和最常规的检查,病情稍微严重点的病人需要转两次车“折腾”近3个小时,医院就诊。日子久了,群众们“小病拖、大病扛、重病挨”习以为常,甚至部分急症患者撑不过转诊的路程,“看病难”成为了当地群众的老大难题。
年至今,为改善石子乡卫生院环境和设施设备,忠县医共体“资金池”在3年多时间里先后投入资金共计余万元,医院医院投入中医康复科设施设备10万元。
忠县卫计委将石子乡卫生院列入标准化建设实施整体搬迁,新卫生院于年竣工,年1月实施整体搬迁,如今,忠县石子乡卫生院从五个人十张床的小诊所变成了占地面积平方米、业务面积平方米、开放床位20余张,拥有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26台件。
△石子乡卫生院从“田坎诊所”变成了“医院”
据统计,石子乡卫生院从搬迁前的年门诊人次上升至人次,住院人次上升至人次,业务收入由年的91万上升至万元。就诊的群众都感叹在家门口住院看病方便,环境不比县城差,病房里面有电视看、热了有空调、渴了有开水、饿了有食堂,病情重了还医院医院。
△石子乡卫生院新设备
忠县卫健委主任申继旭介绍,通过县级医疗机构优化升级、资源重组,县级医疗服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医院建设规范化方面,忠县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40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县个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改造,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培训村医中医药实用技术人员余人。村医大专以上学历占比62%,较改革前上升15%,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纵联横合”“医共体”建设改变了卫生院
“纵联横合”,是忠县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路径,医院、医院向下分别与25家、17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两大医共体,通过学科联建、管理联动、人才联用、资源联享、药械联购、上下联转、信息联通、绩效联考等纵向“八联”,医院学科和人才双下沉。
医院管理中心,42个基层卫生院整合人、财、物资源实施集团化管理,构建“资金、编制”两池,“职称、项目、设备、专家”四库,实行集团化管理“八统一”。通过“纵联横合”医共体改革,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双提升。
为了增强人才培养活力,政府还制定《忠县卫生人才引进办法》,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农村卫生院本科人才财政给予一定补助。
“编制池”将乡镇卫生院的一定编医院,医院招聘大学生,并按调剂的编制数量,长期向基层卫生院派驻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机制,拉通使用编制个。
医院“三制一控一考核”绩效薪酬机制,医院、医院院长目标年薪分别提升至40万元、36万元,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9.6%以上;县妇幼计生中心纳入重庆市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医护人员收入得到明显提升。
数据显示,年,忠县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首诊率分别为92.6%、72.45%。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