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同民镇蔺江村2组易地扶贫搬迁户罗洪远的旧房(年10月22日摄)习水县扶贫办供图
罗洪远旧房拆除复垦后种上蔬菜(8月6日摄)向定杰摄/本刊
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的遵义市习水县桑木镇共和村,“全是满栽满植,不留空田空土,不剩荒山荒坡”
复垦的土地正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战场,成为一座座新的金山银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彻底扭转,搬迁脱贫与生态修复双赢效果日益显现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向定杰
林地、承包地、宅基地变身空心李果园、辣椒种植基地,高山深谷不再是贫困锁链,反带来生态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惠及搬迁群众,也对缓解搬出地人地矛盾、促进生态修复、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按照相关政策,搬迁后,群众需按签订的协议拆除旧房,实施复垦或复绿。
作为“十三五”期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去年12月,贵州宣布全面完成既定任务,万人挪出“穷窝”走进新生活。
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记者采访了解到,贵州多地正稳妥推进迁出地旧房拆除,盘活林地、承包地、宅基地“三块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创造良好条件。
苦下绣花功解拆旧难题
5月14日早晨,7点52分,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泉坝镇黄池村,旧房拆除工作专班从村部出发了。目的地,是岭上组冉光梅家。为了拆旧房的事,工作专班已连续几天上门做思想工作。
黔渝交界、乌江之滨的沿河县多山,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6座山。尽管自然条件恶劣,一辈又一辈土家人却在这里扎下了根,盖起茅草房、木板房。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包括冉光梅在内的1万多户、5万余人告别穷山僻壤,住上城市新居。
冉光梅之所以迟迟不同意拆掉旧木房,是因为那是她和丈夫早年打拼的心血,承载了一家人太多的记忆。
干部几乎磨破嘴皮,下午4点,冉光梅终于点了头。“虽然舍不得,但这些干部天天来做我的工作,也辛苦,国家又有这么好的政策,还是要支持。”看着拆除的老房子,冉光梅红了眼眶。
地处武陵山区深处的沿河县,像冉光梅一样不想拆、不愿拆的搬迁群众有很多。因为故土难离、旧房难舍,再加上一些搬迁户担心适应不了城里生活,没了房子就没了退路,同时害怕丧失老家耕地、山林权益,当地旧房拆除率排名一度在全省挂末,搬迁户农村城市用地“两头占”“两头住”等现象还引发不少矛盾。
今年以来,作为贵州挂牌督战的9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之一,沿河县奋力冲刺,旧房拆除及复垦复绿成效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共计户,其中除户因连体房、传统村落等因素列为可不拆除外,剩下已全部拆除。
排名跃升的背后,是贵州为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下足的“绣花”功夫。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贵州各县区成立拆旧复垦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旧房拆除攻坚队,倒排工期,实行“一天一调度”,确保拆迁工作有序、快速推进。为打消搬迁群众顾虑,贵州注重多角度、多形式对旧房拆除要求、复垦复绿后土地归属、土地流转预期收益等政策进行宣传。同时,贵州对不同旧房分类施策、分步实施,如明确可不拆除旧房的情形。在拆除方式上,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采取搬迁群众自行拆除、帮扶干部协助拆除、政府组织第三方机构拆除等多种方式。
“三块地”产业装满钱袋子
8月,位于黔北大山的遵义市习水县,烈日炎炎。从县城驱车约40分钟,来到桑木镇共和村的一处制高点,峡谷里,一片片花椒树已经初见雏形。
“全是满栽满植,不留空田空土,不剩荒山荒坡。”村支书慕清华说,去年以来,当地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盘活易地扶贫搬迁“三块地”,实施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花椒产业,助农增收。
记者在阳湾村民组搬迁户陈治梅家的宅基地看到,原先约4分地的屋基已全部栽上一排排花椒。
“很多搬迁户已适应了城市生活,也在县城找到了工作,但一直心疼家中复垦的宅基地、林地和耕地撂荒。”习水县扶贫办副主任陈友良说,习水搬迁任务量居遵义市第一。经统计,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林地、承包地、宅基地“三块地”达亩,其中耕地亩、宅基地亩。
为培育长效产业,增加搬迁户收入,习水县整合退耕还林、财政扶贫项目等资金,向搬迁户“三块地”发展产业倾斜。截至目前,承包地和宅基地复垦面积亩,由搬迁户自主经营种花椒、柚子等经济作物亩,剩下的亩也全部流转给企业(合作社)发展种植项目。
“习水的特点是产业全覆盖,很好地体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遵义市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卢天宇表示,有了稳定产业后,搬迁群众也彻底从农民变为市民,不再“两头跑”管理土地。
空心李果园、辣椒种植基地……记者在贵州多地看到,复垦的土地正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战场,成为一座座新的金山银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彻底扭转,搬迁脱贫与生态修复双赢效果日益显现。
充分盘活探索市场运营
今年6月9日,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资源盘活试点首笔贷款发放仪式在遵义市湄潭县举行。县农村商业银行向西河镇下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放“三块地”贷款86万元,抵押物为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农户的“三块地”流转经营权。
这是当地充分发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优势,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资金促项目、项目促增收”的“三块地”“三变两促”试点的一个缩影。
“搬迁户之前居住的地方本身就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土地大多很破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卢天宇说,湄潭县的这一探索,最大的突破在于可以将零散的迁出地土地资源打包融资,而后选择有经营能力的企业、有持续盈利的项目进入。
湄潭县扶贫办党组书记熊治国认为,驻县各金融机构对参与盘活易地扶贫搬迁“三块地”的国有企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村(居)股份经济合作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易地扶贫搬迁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三方受益。
西河镇组织委员、下坝村支书李军介绍,其高山村民组,有13户安置在集镇,因为离迁出地较近,他们的宅基地复垦后计入耕地,县里及时给予重新确权,也是此次贷款予以抵押的对象之一。
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这笔钱,今年除种植何首乌外,还在山下连片土地里套种苦瓜、黄瓜,带动搬迁户在内的余人打工,加上土地流转费、产业分红,预计就近搬迁户每年实现增收一万元以上。
“关键还是要选准项目,精准投资方向,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的问题。”西河镇党委书记丁亮说,以下坝村何首乌产业为例,当地有种植传统和经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还与瑞欣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联系各餐饮大户和制药公司,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
数据显示,目前,湄潭县盘活“三块地”资源试点工作已开展整村试点1个,整组试点3个,零星搬迁试点4个,发展了辣椒、何首乌、杜仲、林下鸡等产业,涉及亩。
此外,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对列入传统村落保护目录或具有文旅开发价值的旧房,一些县已经通过资本引入、升级打造,走上了开发精品民宿、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
受访人士提出,易地扶贫搬迁“三块地”的盘活还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相关政策进一步支持。比如搬迁迁出户的耕地、宅基地实施储备林项目的,应该不受25度坡度和其他限制,全部纳入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同时,在国家储备林树种选择上,需要允许地方结合实际,合理布局基地树种及面积,做到长、中、短周期衔接,既满足生态需求又兼顾当前脱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