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华社发
打开中国地图,浩浩荡荡的长江,从唐古拉山奔涌而下,连绵支流流经贵州,滔滔不绝。
管好水,护好岸。近年来,贵州坚决扛起上游责任,从涓涓小溪到澎湃江河,狠抓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障,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日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重拳出击狠抓问题整改
洋水河边,开阳县居民肖李兵见证了母亲河的变迁。“小时候,我在洋水河游过泳、钓过鱼,甚至还喝过水。”肖李兵感叹。
洋水河是乌江二级支流,跨开阳、息烽两县,流经开磷矿区(双流镇、金中镇、永温镇),经大塘口汇入乌江。上世纪末,由于沿线磷矿石开采企业外排废水和磷化工企业跑冒滴漏,洋水河水体总磷严重超标,成为远近闻名的“牛奶河”。
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曝光“洋水河总磷污染”。贵州省、贵阳市高度重视,统筹推进整改工作。开阳县制定攻坚方案,投入整改资金多万元,组织实施“九大提升工程”。通过矿山企业面源治理、磷石膏风险控制等措施,科学化、精准化推进整改,洋水河实现从“牛奶河”到清水河的转变。
“综合治理让这里水清岸绿,空气里没有了浓烈难闻的味道,扬尘和噪声也减少了。”肖李兵笑着说。年9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贵阳驻点工作组对洋水河工程性措施的整改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洋水河顺利通过现场验收。
近年来,贵州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全面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反馈问题。截至年12月31日,个问题已完成整改个,整改完成率为93.5%。
精准发力呵护一汪碧水
“从一潭‘死水’到一汪活水。”在习水县狮子电站的所在地,居民这样形容小水电拆除前后水生态环境的变化。
年4月,省水利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联合印发的《贵州省小水电清理整改实施方案》提出,整改全省单站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下的小水电站。限期退出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或缓冲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规水电站,全面整改审批手续不全、影响生态环境的水电站,完善建管制度和监管体系,有效解决小水电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老百姓的笑脸也回来了。去年12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小组下沉遵义市时指出,小水电站拆除是一项为人民谋福祉的重要工作,各级各部门要迎难而上,不断推进小水电站整改工作。
为更好地保护水质安全,贵州为护航长江经济带生态装上了“千里眼”。去年10月,贵州境内65个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通过国家验收,长江流域水质监测实现从手工监测为主到自动监测为主的转变。
“以前的水质监测1月1次,监测1次要10多天才能出数据。”在乌江出境断面望牌断面,铜仁市生态环境局德江分局局长李武告诉记者,如今,水质监测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监测,能够及时更新监测数据。
与此同时,多公里外的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也能远程掌握水质监测数据。而在近公里外的北京,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也能通过“千里眼”掌握流域水质情况,为长江流域水质精准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家园
横跨石阡、施秉、余庆、镇远四县的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这几年,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物种在不断增加。年以来,鸟类增加了33种,现在共有种。”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方洋介绍。
自年起,为保护佛顶山的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石阡县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等,先后将户人搬出佛顶山的核心区、缓冲区,为动植物腾挪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近年来,石阡县在保护区设立了三个管理站,配备名护林员,通过加大巡逻力度,有效维护物种安全和平衡。“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抓好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加大对违法违规的打击力度,保护好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姜波说。
生态兴,绿先行。贵州,这片被长江滋养着的美丽土地,始终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责任担当和历史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曲曲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绿色乐章在黔山秀水间奏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申云帆
编辑韦依
编审田旻佳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