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阴雨连绵。
在习水县大坡镇典礼坝村亩“旱改水”梯田绿意盎然,水声潺潺,一块块规整、连片的水田已经改造完成,机耕路、水渠点缀其间,65岁的村民袁代华冒雨沿着新建的水泥小道巡视自家9亩的水田。
“今年的新大米要丰收了!”袁代华蹲在田坎上,望着田里嫩油油的秧苗,脸上写满希望,“这些田地被‘洪灾’冲毁后荒废了多年,今年党委政府实施‘旱改水’项目,还安装了管道,将附近养猪场的沼液引入稻田里,稻田里都不用施肥了。”袁代华指了指山上的养猪场向记者介绍,9亩地差不多可以产多斤稻谷。
“粪污”变“粪肥”,近年来,大坡镇积极探索重构新型种养关系,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综合利用,打开了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新大门。昔日让养殖大户们头疼的畜粪处理难题,如今在农业科技的加持下,粪污变成了田地里的“香饽饽”。
汽车驶入习水县大坡镇龙灯村,习水河畔连片的40多亩地因开发商征而未用常年荒废,近几年,在村支两委协调下,村里的养猪大户何吉辉将其盘活,完善了设施,套种上了油菜、辣椒、洋芋、玉米。
“既解决了养殖场粪污处理的难题,又增加土地肥力,还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效益。”何吉辉表示,将养猪场的猪粪经过干湿分离、发酵处理后,用管道运送到地里,是一举多得。
大坡镇党委书记张金龙告诉记者,大坡镇在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农村田、水的综合治理,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还配套粪污管网,通过重构新型养殖和种植的关系,加快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种养循环新模式,推动以绿色种养助力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的创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柳陈颖
编辑李杰
二审钱诚
三审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