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伊霜
红色圣地遵义,“盛产”英雄豪杰。
自“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后,又有一位名叫简春的80后遵义籍军人,走进了陆军最高荣誉殿堂,获得第二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称号。
从军15年,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因表现突出,从连长越级提拔为营长;连续3年在全旅营职干部比武考核中总评第一;驻扎西藏2年,探索出十余种高寒地区作战训练方法,带领连队夺得集团军军事训练抽考第一……
“从军以来,我最引以为傲的,是我来自革命圣地遵义,以及在‘猛虎红八连’得到的淬炼洗礼。”现任陆军第77集团军某合成旅营长简春说,自己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红色基因根植在灵魂深处,这辈子就是要从军报国。
人生第一颗纽扣是红色的
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纪念日,遵义会议会址热闹非凡。人群里,一个瘦削少年目光如炬,望向那栋历史悠久的红楼,一股激流在他的心中荡漾。
年1月15日,十年过后,当初的少年已成长为闻名全军的红八连连长。由于值守驻地,他不能回遵义。但他小心收好当天的成都军区《战旗报》——因为那份报纸,用了8个专版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
又过6年,从红八连到合成营,这份报纸一直被他小心珍藏:从成都平原带到藏东高原。
“我这么做,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不忘根、不忘本、不褪色、不变质。”简春一边说,一边展示这份备受他珍爱的旧报纸——这些年,报纸头版上“遵义会议永放光芒”八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始终在他的心头如火焰般跳动不息。
简春说,自己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是红色的。遵义这座英雄城市,为他的人生打下了特殊的灵魂底色。“家乡赋予我的红色基因,带给我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让我在荣誉面前不骄傲,逆境面前不沉沦。”
简春出生于习水县坭坝乡南天门村,从小就爱听爷爷和村里老人讲当年红军经过习水的故事。
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用兵如神的四渡赤水战役、激烈悲壮的青杠坡战役、振奋人心的娄山关战役……一个个传奇曲折的红军故事,让幼小的简春对军人产生了一种懵懂的憧憬。
“尤其是初中学了近现代史,一提到‘遵义’这两个字,内心总是骄傲得不行。可是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别说遵义城,连土城都没去过。”简春说。
年夏,简春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遵义航天中学,也终于来到了他心目中的革命圣地遵义。
航天中学原隶属航天科工集团〇六一基地,是一所有着军工文化背景的校园。三年求学生涯中,每逢周末或放假,简春就会去瞻仰遵义会议会址,随后在附近书店看书。
红色基因和崇军情怀在简春的骨血里不断生长,在班主任江小阳的引导下,简春在高三时就入了党。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自豪地告诉大家,我是从遵义走出来的兵,我的家乡是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简春说。
年,简春被选拔到红八连担任第41任连长。这是一个曾参加过黄麻起义、有着90多年光荣革命传统的英模连队。
“我感觉这是命运的召唤,好像我就是为了红八连而生,红八连也在冥冥之中等着我。”简春激动地说,在红八连4年多的锻炼,让他强化了血脉里的红色基因。
“不仅自己要‘红’,营队全体官兵也应该‘红’起来!”简春说,他在营连组织开展“红军连魂”“光荣传统”大讨论,以“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为题进行数十次授课,为祖国的雪域高原建设一支“红色鹰队”。
从军,就是为报党恩
简春总觉得,自己“欠”祖国一份情。
读高中时,由于家境贫寒,简春的学费还是姑姑帮他凑的。年末,学校“宏志班”缺一个名额。在学校的关心下,简春获得了名额,不仅免除了学杂费,每月还有元生活补助。
党中央西部助学工程“宏志班”,大大减轻了简春一家的经济负担。亲身经历,让简春对党和国家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他产生了“如何回报党和祖国”的思考,从军梦想开始萌芽。
后来填报大学志愿,简春毅然选择了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就连第二志愿,也填了其他学校的兵器专业。
军校毕业时,简春因表现优异,校领导劝他留校工作。但他想到,自己的志向就是为了带兵打仗,不去基层就无法实现人生价值,所以毅然选择到大山里的作战部队任职。
在部队任职期间,简春遇到多次调入教导大队或机关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选择在基层燃烧和绽放青春。
“我的初心是什么?无论遇到什么抉择,我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只要无愧于初心,哪怕一辈子只能当个连长,我也认。”简春说,他的人生有过低谷,却从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战士,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儿
当红八连连长时,简春带兵武装越野训练,下坡路上,他只顾着纠正战士跑姿,却没看到自己脚下的山石,滚下了山坡。
“别管我,接着跑!谁要是跑不合格,就别来见我。”简春制止了上前搀扶他的战士。
那天,简春强忍剧痛,硬是一步一步走回驻地。这次经历让简春的膝盖落下了隐疾,也让战士们看他的眼神中多了一份敬意。
“咱们营长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合成营一位战士说。
平时负重行军时,简春要求官兵负重量超过正常行军的50%左右——要知道,这可是在含氧量不足海平面50%、峡谷纵深的雪域高原行军。简春负重30多公斤走在最前面,膝盖疼痛发作也不吭一声。
为了练强官兵体能,简春要求连队每两天组织一次3公里武装越野,每月开展一次不少于50公里的长途拉练,并把自己编入班排,当成普通士兵跟着战士们一起训练。
简春还给自己定下了额外任务:每天个单双杠、个蹲起、个仰卧起坐。简春说,作为营长,自己要有一缸水,才能给别人一瓢水。
“肖攀,战场上一击不中就是你死!知道吗?”一次狙击手实弹射击,由于高原天气变化,战士肖攀设定射击参数时出现偏差,未击中目标,被简春厉声呵斥。
就是靠这样手把手地教,肖攀成长为集团军爱军精武标兵。简春培养并带出10余名优秀“四会”教练员、20余名训练尖子,所带官兵8人考学提干,12人考入士官学校。
简春说,自己有“三个最怕”:最怕自己不能胜任岗位;最怕所带的部队打败仗;最怕官兵在战场上白白流血牺牲。
简春还说,自己有“两不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不怕”,来自于内心信念的坚定;“最怕”,是对真实战场的敬畏。“最怕”和“不怕”,迫使他像将军一样思考,像士兵一样战斗。简春相信,平时多训练,战时才能少流血。
雪域高原练雄兵
海拔米的藏东高原,冷冷的太阳挂在天穹,明亮而遥远。
横断山脉如一把岁月的刻刀,切割了地形,泻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沿线是峡谷、雪山、冰川、森林,这里有的是险境丛生,有的是风声呜咽。
年夏,简春所在单位沿着川藏线整建制移防进藏。自那以后,简春和战士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这样恶劣的实战环境。
藏东高原某地,山脉海拔达米以上。每年夏秋季,简春都会带官兵来这里进行为期5个月的高海拔集训。
这里的天气变化莫测,2公里内,常常这边下雪、那边下冰雹。简春说,在如此环境下实训,是为了让部队学会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依旧能够保证军队战斗力,并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实现快速机动作战。
“火力打击队已做好射击准备!”
“命你火力分队迅速对‘敌’前沿阵地进行火力打击!”
一次实战演练中,简春带领队伍攀爬岩壁,以最隐蔽的行动迅速占领制高点,构筑工事,在压制“敌”火力点的同时,引导炮火对“敌”阵地实施精准打击。十余个兵种专业各显神通,配合默契,圆满完成任务。
协同作战有多精细?“精确到秒、精确到米,甚至精确到最后一发炮弹落地时要在安全界以外。”简春说。
如今的胸有成竹,与部队刚进藏时的措手不及形成了强烈对比——最初,在高寒缺氧环境下,武器装备效能下降,官兵纷纷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
第一次对抗演习中,简春就吃了个“大败仗”——在“敌”不间断的电磁迷雾干扰下,简春无法向火力打击分队发出指令,最后导致两翼攻击队被“包饺子”。
“身子进了合成营,思维还停留在传统步兵营。看来,以前那种靠扛红旗、冲排头就能带好一个连队的方法,在现代合成营中显然已经不适用。”简春没有被击倒,而是不断总结教训。
自那以后,《山地步兵营作战条令》《山地步兵营作战运用》《合成营指挥运用》等书籍,被简春翻得卷了边儿,书上做满了笔记。
书里找不到答案,简春就向别人请教,既向上级领导、军校专家请教,也向班长、连长请教。不仅请教别人,还要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经验和创新。
不到20天,他就把全营所有轻重火器都至少打了6遍,把所有车辆装备拉到雪域天路走了7遭,彻底摸清了全营数10种武器装备的性能,吃透了全营上百种专业岗位的知识,积累了上万组高原作战数据。
为此,简春付出的代价是每天休息不足3小时,呼吸道出血。
不懂就问,不怕丢脸,不到凌晨不睡觉,学懂弄通方罢休……正是这种求真求学的精神,让简春一路从工兵专业跨界到步兵专业,又从传统步兵跨界到新型合成营——哪怕每次转型,他都要从头学起。
“这些年读的书都有两三百斤。”简春笑言。
如今,简春探索研究出10余种训法,梳理形成16个战法成果,使部队形成战法运用与火力打击、精准摧毁与兵火协同、指挥控制与战场应变等6种优势,为高寒山地条件下开展多兵种协同作战蹚出了新路,营里官兵在各级比武集训中多次斩获桂冠。
简春告诉自己,人越是往前走,越不要忘记来路。进藏后,虽然很少能够回遵义,但每次回来,他都会去遵义会议会址或习水土城的四渡赤水纪念馆瞻仰。
一审:曹轶
二审:李蓓
三审:王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