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明是我小学同学。全国叫这个名的,估计不下10万。是我同学,又读过清华博士的,就他一个。今天想起他了。用老家话说,我们“一个大队的”(行政村),都在豫东小县李集村委会,他家李集村,我家另个村。
他们村的特点是,有柿子树,大人孩子都懂一种神秘的技术:用桑叶醂柿子,让柿子从涩变甜。我吃过,外表绿色,一咬,却真甜。后来我知道,湖北罗田有种甜柿,不用醂,绿皮吃,就很甜。
小学时候,印象比较深的,是光明同学在“麦忙假”(麦熟了,学校放假,老师学生都回家收麦)季节,蹬着自行车,跑村串地卖雪糕,后座上有个白色木头箱子。他其实很腼腆,能迈开步,推着车,假期做小生意,是个极大的挑战。他父亲是乡村里有能力的,除了种庄稼,也卖农药,、甲胺磷啥的。很多农药名,我们农村孩子都熟。
他姥姥家,距离我们那边,好像挺远。在很小时候,光明就显示出“眼界”。大概三年级吧,他出了一趟远门,回来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好像是“七只乌鸦”。老师让他讲,故事生动,思路清楚,大家很佩服。后来,到镇上读初中,他数学好,常被拿来做典范。再后来,高中,大学。
再联系,是他到清华读博士,和爱人一起,双博士家庭,后来生了个女儿。满心的祝福。一家人在一起好,尽管读博士挺苦的。再后来,他毕业,离开北京,联系不多。今天为啥想到他呢,因为一条消息,发在人民日报头版——《又有8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其中提到贵州省14个县脱贫:桐梓县、凤冈县、湄潭县、习水县、西秀区、平坝区、黔西县、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兴仁县、瓮安县、龙里县。其中,西秀区,正是李光明所在的区。毕业后,他以清华博士的身份,去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扶贫去了。主动要求到乡镇工作,他被分配到蔡官镇扶贫办。他爱人在市发改委工作。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毕业的博士,怎么扶贫的?这事挺有意思的。
去年,他为村里脱贫的事发愁,我帮他联系过阿里的朋友。朋友很热情,不知道最后帮上忙没。阿里等企业,在扶贫方面,确实发挥了作用。西秀区脱贫,有光明的一份功劳。像光明这样,为扶贫做贡献的,还有不少同学、朋友。光明前阵子告诉我,搬进人才公寓了,平,有了老二,原来房子小了。恭喜他。另外,他发现当地缺少科技馆,他想办一个。当然,靠他一个人的实力,还不行,需要大家帮忙。
最后转两篇报道。他的一些细节,我看了报道才知道。如,“十一岁前要靠外公接济,从小便立志考上大学,学到真本领”,“在来之前一再向组织部要求到乡镇锻炼”,“妻子虽然很支持他但也偶尔会说“家里有你没你一个样””,“工作之余,李光明随叫随到热心为同事修理电脑、调试软件”。
记者问,为什么来安顺?他说,一是北京的空气质量实在不好,让他常年受到咽炎的折磨;二是不忘自己少年时的愿望与初衷;三是贵州政策比较好,才决定来到这个地方。真够实在的。
————————
转一篇“安顺民声”的文章:
贵州安顺蔡官“李博士”脚上沾有泥土气,人生路才会有厚度
李光明,河南省商丘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年,李光明积极响应母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带着同为清华大学博士的妻子和仅11个月的女儿毅然选择贵州,落户安顺,成为贵州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并主动申请到乡镇锻炼。在深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中,李光明认真践行“不忘初心、感恩奋进”的精神,用他的工作态度、做事干劲和工作成绩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称赞,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李博士”。
1、不忘初心,带着儿时为民富民的梦想前行
李光明自幼生活艰辛,十一岁前要靠外公接济,从小便立志考上大学,学到真本领,让老百姓都富起来。于年毕业之际,李光明便在母校的号召下毅然选择选调贵州,为脱贫攻坚战主战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并且,在来之前一再向组织部要求到乡镇锻炼。
2、感恩奋进,用满怀热情投入脱贫攻坚工作
李光明自年入职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以来,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践行了“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特别是刚工作,便遭遇国办系统录入工作,连续两个月每天早上八点就到单位,晚上十一二点才到家,妻子虽然很支持他但也偶尔会说“家里有你没你一个样”。可是,他并没有退缩,他开玩笑的说“这跟当年做实验熬夜还差点”,同事们也形容他每天都干劲十足。
更考验李光明的是,他的母亲在照顾孩子时将膝盖髌骨摔成粉碎性骨折,可是即便在母亲卧床几个月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和同事一道加班加点的工作。镇长齐林闻讯请来了安顺市最好的筋骨治疗大夫,让手术后瘫卧在床一个多月的母亲在两周内能够顺利站起来走路,他也更加安心的工作。
3、敢于担当,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光明先后在扶贫站、指挥所从事一线脱贫攻坚工作,他曾提出挂任村支书,但考虑到全镇的脱贫攻坚工作,还是被留在了指挥所从事指令的研判、传达和落实工作。
4、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思考基层工作的最优解
李光明一边学习“安普”话,一边深入22个村居走访调研,结合切身经历深入思考,应约撰写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在基层落地见效的真实写照及群众期盼》(贵州省委宣传部约稿)、《蔡官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调研报告》(中共西秀区委办公室约稿)。
5、排忧解难,邀请学弟学妹来助阵
年暑假,李光明向母校清华大学搬救兵,邀请了一支由11名清华大学师生组成的调研队深入蔡官镇各村,调研以“合作社”为载体的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形成了《年蔡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报告》。
6、乐于助人,和同事一起提高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李光明主动将办公软件使用技巧教会同事,使得办公效率提高了两倍,所在镇扶贫站获得年先进部门。工作之余,李光明随叫随到热心为同事修理电脑、调试软件,得到了同事的一致好评,获得年、年优秀个人。
7、争先创优,蔡官镇来了个“李博士”
初到蔡官镇,李光明偏瘦的体型和鼻梁上的眼镜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文弱书生”。原安置办主任张荣平曾说:“刚一见面,还以为是个书呆子,可是一起工作才发现,李光明肯吃苦,积极性高,善于解决问题,从不显摆书本上的知识,很接地气,是名副其实的博士”。
李光明的工作热情、干劲和工作成效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认可,得到了多家电台和报纸的报道,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该有的力量。
蔡官镇工作获得荣誉:
1、年7月,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党员;
2、年6月,荣获蔡官镇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优秀工作者;
3、年1月,荣获蔡官镇优秀个人。
再分享《黔中早报》的报道——
蔡官镇:村里来了个“李博士”
生于年的李光明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老百姓,作为一名博士,他可以在定向选择时去更发达的城市,可是他选择了青山绿水的贵州,入职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从事精准扶贫相关工作,快一年的时间,他走村串寨,与同事跟当地村民融洽相处,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李博士”。
李光明(中)到村里调查工作
在蔡官镇办公室见到李光明,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文弱的书生,无论是偏瘦的体型还是鼻梁上的眼镜,都无法让人联想到他会是一个每天与村民打交道的工作人员。作为一名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毕业的研究员,他又是怎样来到蔡官镇开始这份工作的?
李光明告诉记者有三个原因,一是北京的空气质量实在不好,让他常年受到咽炎的折磨;二是不忘自己少年时的愿望与初衷;三是贵州政策比较好,才决定来到这个地方。年,他和爱人周莉骅一道带着初心、怀揣着梦想毅然成为了贵州省委组织部在清华大学的定向选调生,携带9个月大的女儿选择选调至安顺工作,并且一家三口已经落户到安顺,女儿的身份已经是安顺户口。
到安顺后,他主动要求到乡镇工作,是为了更好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基本生活情况,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李光明驱车带领大家来到蔡官镇鼠场村,蔡官镇到鼠场村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他非常熟悉道路,一直没有走错路,习惯北方笔直车道的他,已经适应并熟悉了安顺弯弯曲曲的山路。
原蔡官镇鼠场村的朱笑红家庭情况非常贫困,他家居住的房子已经变成了危房。朱笑红一家六口人,上有两老,下有两小,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是鼠场的贫困户,在蔡官镇政府扶贫办做易地搬迁工作的李光明在了解他家的情况后,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十分耐心地从孩子的教育问题、老人的医疗问题等方面劝解他们,让他们搬到镇上的北斗社区居住。刚开始,朱笑红一家觉得搬到城里生活,生计是一个问题,毕竟城里不像在乡下可以种地为生,并且故土难离,一直不肯答应搬到城里居住。但是,李光明没有放弃,他三番五次的来到朱笑红家里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在镇上居住不用他们掏钱买房,按人口分配住房面积,每个人20平方米,并且拥有微田园可以继续种菜解决生活问题,在小区旁边就有工厂,村民搬到小区后可以在工厂上班谋生,经过李光明多次的开导劝解后,朱笑红答应搬到城里居住,并按人口分配到平方米的房子,解决了朱笑红一家的生活问题。而朱笑红一家只是李光明工作对象中的一个,他的工作范围是解决药寨村和鼠场村的一百多家贫困户的易地搬迁问题,李光明经常挨家挨户去做易地搬迁政策的宣传工作和思想工作。
当问到他这么高的学历来做这事时会不会觉得心里委屈,他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跟学历没有关系,当初跟妻子到这里时,早把那些头上的光环全部抛在脑后,要到这个地方做出的成绩才是真正的光环,要把所学的知识学部用出来,所以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对于大家都称呼他为“博士”,他觉得既是大家对他的认可,同时他也觉得更是一种责任,一份更大的压力。提到老家父母对他这事的看法,他说父母比较开明,只要他们过得好,到哪里都行。
易地扶贫搬迁是蔡官镇脱贫攻坚中又一大工作,李光明承接了搬迁所有档案、文件资料和报表工作。特别是报表,目前为止,已多达五十多种两百多个,李光明都能将统计上来的资料编辑出快捷的公式处理成合乎要求的报表上报。在李光明的带动下,扶贫站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扶贫站获得年先进部门,李光明获得先进个人。
李光明不管走到哪里,都对本地村民的热情与好客所感动,同时也深深地喜欢上他们身上朴实的品质。
在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他说已签了五年协议,会把这五年好好做下去。想为当地村民多做些实事,改变一下他们的生活环境及状态。
在谈到对安顺的印象时,李光明告诉记者,安顺的空气太好了,青山绿水,人杰地灵,不仅让折磨他多年的咽炎不治而愈,最连困扰他的感冒也很少发生了,相比北京的环境,他说安顺真是个适合居住及工作的好地方。
药寨村的安置办主任张荣平原是李光明的同事,一起在药寨村做扶贫工作“李光明吃苦耐劳,积极性高态度好,大家都特别佩服、特别喜欢我们这个‘博士’,我们整个蔡官镇,包括职工干部、老百姓都认为这个‘博士’是名副其实的博士,书面、基层各方面都特别厉害。”张主任一脸佩服地说道。
(记者:武贵琼通讯员:黄颂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