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南齐时称棘溪,元代又称南江。据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江发源夜郎,作苍帛色,故名綦”。因流经夜郎境,曾称夜郎溪。今天的“重庆江河故事·长江篇”,我们走近长江右岸支流——綦江,一起领略她的风采!
綦江发源于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万龙村,流经贵州省习水县、桐梓县,又入綦江区,至江津区支坪街道(仁沱场)汇入长江。河长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其中,重庆境内河长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地跨贵州省习水县、桐梓县,以及重庆市綦江区、江津区、南川区、万盛经开区、巴南区。
綦江水系图
綦江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流域面积大于平方千米的支流有羊渡河、丁山河、郭扶河、清溪河、笋溪河、观音河、木瓜河、藻渡河、扶欢河、蒲河、通惠河、新站河共12条。其中,笋溪河为最大支流,河长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
上游
綦江在赶水镇以上为上游,又称松坎河,河长约90千米,河宽一般30~60米。自河源南流,入习水县,折东又入桐梓县境。过夜郎镇(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被流放于此,当年他离浔阳、过巫山、至万县、穿涪陵、走渝州,最后到达夜郎),至蒙渡,右纳新站河。北流至松坎镇,设有水文站,松坎为千年古镇,素称“黔北门户”。复流至两河口,折西北流入綦江境。至赶水镇,左纳羊渡河、右纳藻渡河。
金色小镇-桥乡赶水钟桂林摄
松坎河坡降陡、滩险密、河槽浅,常年水深30~40厘米,流速一般2~3米每秒,河床多大卵石或顽石。船舶行驶,不仅上水拉纤,下水也需利用挽纤控制航速航向,或船工涉水抬船推进,有的河段船体几乎是擦着河床航行。清咸丰年间,老百姓曾创造了一种纯由木板钉合而成、仅见于綦江航运的“软板船”。
中游
赶水镇以下始称綦江,至綦江城区为中游,河长约60千米,河宽一般60~米。
綦江城区河段
过赶水镇西北流约10千米至东溪镇,设有东溪水文站(东溪水文站建于年,属于綦江中游控制站,是国家基本水文站。流域集水面积平方千米,离河口距离千米。年8月7日测得水位.54米,流量立方米每秒,是东溪水文站建站以来最高水位),东溪镇原名万寿场,有余年历史,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凭借水运之便,东溪镇曾是“川盐济黔”的重要转运站。
东溪水文站袁其模摄
东溪古镇
又曲折北流,至三江(三溪)镇,右纳蒲河。至綦江城区古南街道,右纳通惠河。綦江区有“重庆南大门”之称。綦江农民版画幽默、古朴、稚拙,蜚声中外,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綦江中游以深丘为主,有部分中低山。中下游河段仍滩险众多,共有处,平均约1千米有一滩险。有两处在当地被称为“峒”(dònɡ)的特大险滩,乱石堆积,上下游落差大,江水从乱石穿流。
下游
綦江城区以下为下游,河长70余千米,河宽一般80~米。过綦江城区,转西经北渡为綦江区、江津区界河,左纳清溪河。入江津区境,过五福转西,下有五岔水文站(五岔水文站建于年,为綦江流域控制站,属国家一级水文站,流域集水面积平方千米,距河口距离40千米。年6月22日20时出现洪峰水位.86米,流量立方米每秒,超过年洪水水位0.30米,是五岔水文站建站以来最高水位),折北至羊满嘴,左纳笋溪河。笋溪河发源于贵州省习水县寨坝村,流经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面山重峦叠嶂,林海苍茫,有瀑布余处,望乡台瀑布落差米,“四面飞瀑”为重庆新巴渝十二景之一。后至支坪街道,汇入长江。
五岔水文站
四面山望乡台瀑布
綦江下游以浅丘地貌为主,多数丘陵散布于广大的沿江平坝上,丘顶海拔一般在米以下。长江20年一遇洪水时,綦江河口段受长江洪水顶托,回水可至江津五福,长约45千米;一般洪水时,回水亦达连千子,长约35千米。
流域内农田水利开发较早,农家早有以水田囤水(称冬水田、囤水田)保来年栽插的措施。清代《重庆府志》《江津县志》均有明洪武时期(8~年)“修筑塘堰、蓄水清保家”的记载。道光十二年(年),綦江知县邓仁坤召集全县殷实士民捐资修建金墉堤,以保县城。民国时期,已有浆砌条石的石河堰(在小溪流或河沟上筑坝蓄水引灌)等工程。新中国成立后,流域内兴建了大量的中小型水利工程。
綦江自古是川盐运黔的重要水道。清雍正七年(年),为利川盐运黔,凿疏江口石梁数滩。光绪四年(年),自江口向上源整治,凿疏江口之头渠、二渠、三渠上下漕口,使船只通至綦江县城。抗日战争时期,分两期连续修建船闸11座,并进行航道整治,使之成为川江中渠化最早的支流,也是近代治河技术在长江流域的具体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对各闸坝进行闸门改造、坝体维修,对部分区间航道进行整治。在清溪河、笋溪河上又建成3座船闸。随着纵贯流域的川黔铁路通车,公路渐成网络,綦江航运才逐渐衰萎。
本期的“长江篇·綦江”就到这里,
下期我们继续“长江篇·大宁河”的故事,
欢迎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