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政府近日宣布,纳雍县、威宁县、榕江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挪出“穷窝”、换掉“穷业”,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到全国脱贫人数最多的省份,贵州开创易地扶贫搬迁“贵州模式”,书写了减贫的精彩新篇章。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多措并举让易地搬迁中的贫困残疾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贫困残疾户不仅住进了新家园,提升了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还有了新产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近日,记者跟随中国残联组织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秋冬季主题采访团一行来到贵州习水县、江口县、石阡县等地,实地探访易地搬迁残疾人的新生活。 搬出幸福新生活 “住的是土房子,用水很不方便,山路也不好走,买东西需要下山……”这是曾经居住在习水县隆兴镇滨江村肢体残疾人杨明龙一家的真实写照。而如今,杨明龙的新家——习水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一幢幢新房整齐划一,宽敞的马路、社区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公安派出所、生活购物超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社区卫生室、幼儿园等功能室和服务场所一应俱全。说起现在的生活,杨明龙笑得有些合不拢嘴。
习水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除此之外,考虑到扶贫安置点残疾人出行问题,贵州各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还修建了残疾人出行无障碍通道,在有楼梯的地方通过修建成斜坡的形式方便残疾人出行。同时多县还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房子大了、道路宽了、绿化好了,社区里和家里安装了无障碍设施,方便多了。”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特点和需求,科学制定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内容,探索开展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家庭无障碍建设,今年63岁的覃智芬老人是其中受益残疾人之一。自年易地扶贫搬迁到石阡县平阳社区阳光幸福家园以来,除了享受到了安置点无障碍设施的便利之外,现在的她每天都会来到社区旁边的阳光幸福家园按摩、聊聊天。同时在县残联的帮助下,通过前期筛查、体检、测量等流程,成功进行了假肢的安装。
石阡县平阳社区阳光幸福家园杨明龙和覃智芬的变化只是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生活变化的两个缩影。截至目前,贵州已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万人,其中9.67万残疾人,8.81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 托起贫困残疾人新希望 要让搬迁的贫困残疾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就不能缺乏产业的带动。为此,习水县、石阡县、江口县等地,积极扩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建设残疾人扶贫车间和辅助性就业机构,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走进位于习水县的贵州骏华产业扶贫园,肢体残疾人唐茂正在工作区完成穿鞋带的工作。搬出来以前,唐茂主要靠在外打工获得的微薄的收入生活。“辛辛苦苦一年最多赚个几千元,很难维持生活。”唐茂告诉记者。
贵州骏华产业扶贫园中正在工作的唐茂通过安置点扶贫工厂招收残疾人就业,让贫困残疾人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现在的唐茂工作和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还给了我们创造社会价值的机会。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现在的唐茂靠着熟练的技术,每月可以拿到元的工资收入。通过易地搬迁安置实现就业,不再需要外出打工,唐茂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子和工作,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除了在工厂实现了就业,针对搬迁肢体重度残疾人和精神智力类残疾人家庭成员就业问题,习水县残联还联合贵州省万佳制衣有限公司在社区设立残疾人辅助就业基地,同时设立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截至目前,该就业基地共安置88人就业,其中37名残疾人,17名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
易地搬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
“这些工作相对简单,易上手,对他们没有工作上的要求,能做多少做多少,数量自由、时间自由、工作自由。”贵州万佳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列建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的残疾人不仅可以免费吃住,同时每人每月可以拿到平均元的基本工资。 今年61岁的肢体残疾老人罗维琴就是易地搬迁辅助性就业基地的员工之一。“之前的收入主要靠低保,偶尔干些农活,一年下来还不到元。来这里工作后,一个月就能拿到比之前一年还要多的工资,太知足了。”现在的罗维琴在就业基地做着翻皮充棉、剪线的工作,还成为了基地的老师,给其他的残疾人进行培训和指导。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规模,建设更大的场地容纳更多的残疾人,让全县26个乡镇重度残疾人都能被安置。”谈到未来的规划,王列建说。
来源中国网
编辑王小婷
编审杨仪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