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的贫困人口、贫困面积、贫困程度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性。
十年前,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贵州要建设成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
十年过去了,贵州实现了两个全国之最——减贫人数和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综合评价为“好”。贵州省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贵州撕掉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标签,演绎了“千年之变”。
年新年伊始,国发〔〕2号文件出台。其中要求,贵州要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遵义市依托成熟的酱香白酒产业,大力推进高粱种植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酿酒高粱映红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之路。图为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团泽居村民在晾晒高粱。(新华社/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拉开了贵州乡村振兴的大幕。
近年来,尽管贵州的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
既不临海,又是内陆山区。缺少大片平整耕地,不宜经营大规模农业,但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适合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这就要求贵州必须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农业现代化路径。
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湄潭27°茶海路(林明摄)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境内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土地零碎,发展传统种植业投入大、收成少,山地是制约贵州发展的现实环境。
如今,对于找准定位的贵州来说,最大的国土资源就是山地。“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让贵州立体农业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非耕地和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山、水、气、土”优势组合的独特环境条件,发展山区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业优势明显。
尤其是,新国发2号文件在支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方面提出了13个方面27项政策,对山区农业补短板的针对性非常强,更是让贵州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积聚力量一个是示范,一个是样板,同样都要求贵州走前列、做表率!
遵义,作为贵州发展的“双引擎”之一,不只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农业发展之路,更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经验传到同类型亟待发展的地方。
湄潭县作为全国首批1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承担了20多项改革课题,一连串农村改革的种子在这里孕育、试验、推行。
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茶农采茶(瞿欣含摄)“小榨油坊”诞生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改革经验,成为稳定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重大法律政策的改革发源地之一;“四确五定”为“三变”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五明五定”推动了国家相关法律的修改……这些成果走进政策法规,走遍大江南北。
有了湄潭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引领,遵义各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四在农家”“三权分置”“三变”改革等经验,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积聚力量。
八大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其中茶叶、辣椒面积均突破万亩,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位。
率先在全国发布辣椒价格指数,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功能逐步完善,“中国辣椒、遵义定价、买卖全球”目标正在全面形成。
工人在中国辣椒城搬运辣椒进行装车。新华社记者陶亮摄绥阳县金银花产业园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凤冈县创建全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湄潭县荣登“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新型经营主体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生猪产业发展变挑战为机遇,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有龙头”。禁捕退捕率先推进,形成了“赤水经验”在全省推广,渔业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
农村一二三产业趋向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如桐梓县积极探索“旅游+”模式,创造的“桐梓经验”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创新模式。
游客在杉坪景区游玩(娄伦权摄)播州区花茂的土陶艺品、古法造纸,赤水的竹编工艺品等载着浓浓乡愁的独特产品,搭乘电商发展的快车走出大山。
“小青瓦、穿斗枋、坡屋顶、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转角楼”,水泥道路连村庄,青山绿水绕白墙,黔北民居已成为遵义农村的一道独特风景。
通过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源污染、村容村貌、村庄清洁“六个专项行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全市涌现了一批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仁怀市坛厂镇枇杷村等百姓富、生态美的村庄。
枫香镇花茂村鸟瞰(胡志刚摄)结合村情找准发展定位,立足优势选准致富产业,遵义市实现了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转变。年,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超过全省平均值。
然而乡村振兴,不仅要让群众“富口袋”,还要“富脑袋”。全市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推动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播州区、桐梓县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
黔北大地的村庄里、田野上,乡村振兴“四梁八柱”基本构建。
播州区鸭溪镇西红柿获得丰收,村民正在挑选装筐准备运往广东销售。(陈晓春摄)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曾经,遵义农村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模式,一年辛苦下来,一亩地收入不足千元。守着土地无望,不少人选择外出务工,“空心化”问题严重。
现在,家乡有了新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把梦想安放在土地之上。
看见家乡一天天发展起来,正安县安场镇解放村的郑传玖跟大伙儿一合计,觉得返乡创业大有可为。相比在广州生产吉他,正安具有劳动力、厂房、电费等成本优势,还是国家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
年,郑传玖返回家乡创业,将生产线从广州迁到正安,开始了以产业带动地方扶贫发展的行动。在他的带动下,正安县已有80多家吉他企业入驻。据统计,正安吉他产业园区带动上万人就业,保障了大批乡亲脱贫。
正安吉他文化广场(正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35年前,一则正安县“娘子军”出师广东番禺的报道引起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