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贵州遵义实现整市全员脱贫,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遵义率先在贵州实现了“三个第一”,即第一个脱贫的贫困县是赤水市;第一个脱贫的深度贫困县是正安县;第一个整体脱贫、全员脱贫的地级市。
脱贫攻坚,电力先行。近年来,遵义供电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大力实施电力扶贫、定点扶贫、公益帮扶“三项行动”,勇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锋队,为助推遵义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聚焦重点优电网助力乡村展新颜
遵义供电局通过建立1个“小康电”指挥部、完善4个机制、用好1张扶贫地图和1份工作清单的“”工作法,建立完善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及工作管控机制。局属13个县局均成立了“小康电”建设指挥部,建立起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了调度保障、信息沟通、工作督查和宣传沟通等“四个机制”。同时,用好“扶贫地图”,细化目标任务;运用工作清单,实现“挂图作战”,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由主要领导挂帅、班子成员分块帮扶,主动走进遵义市脱贫出列的8个县,与各县委政府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电力需求,解决用电问题。
年至年,遵义供电局累计完成投资86.26亿元,投资总额在贵州各市(州)名列第一,项目投资重点用以解决遵义电网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向8个贫困县(市)累计投资28.78亿元用于开展10千伏及以下农网改造,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用电的需要。
播州区花茂村从事陶艺经营的农民母先才介绍,年初,他就购买了一台15千瓦的电窑炉,取代了过去用煤和木材烧窑了,一炉可以烧产值元左右的工艺品。
“年接入动力电前,我们一年的收入在四五万元,现如今,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
有了电力的坚实保障,近年来,花茂村新增农家乐9家、乡村旅馆18家、特色小吃店12家,村民坐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已成为花茂村的支柱产业。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已由年的元升至年的元。
据介绍,自年以来,遵义供电局在花茂村共投入“小康电”建设资金.17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14.73千米,改造低压线路21.98千米,新增和增容配变4台、容量千伏安。
“年以前,我家的电只能亮电灯,现在我们可以用电磁炉做饭了,使用电冰箱、电饭锅和打米机、猪草机都没有问题了。”8月14日,赤水市长期镇五七村高山组村民高洪云向记者介绍了当地用电的变化,在经过“小康电”改造后,高山组供电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赤水市五七村石斛种植大户王银才,家里种植了40多亩石斛,以前每到丰收季节,他总是会担心烘烤石斛花时因为电压不稳导致质量不佳,影响出售价格,而现在,电压稳了,对他来说收入也更加稳定了,王银才脸上乐开了花。
持续多年的高位投资,遵义电网建设成绩显著,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不断增强,实现了全市%的行政村有供电保障,供电质量较以往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供电可靠率由年的99.57%提升至年的99.82%;综合电压合格率由95.3%提升至99.05%;户均配变容量由1.45kVA提高至2.4kVA。建成凤冈县小康用电示范县(贵州省共6个);全市实现智能电表和低压集抄全面覆盖;全面保障了全市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配套用电。
“电不愁、路通畅,节假日忙都忙不过来,我们这个山沟沟能做生意了。”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黔北农庄老板龚光明高兴的说。
“我以前包装、称重都要手工操作,一天也生产不出几斤成品大米,现在,全部是自动化操作,七八个工人,年产值达八九千万元。”凤冈县原农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谢永红回忆道。临江村原来由10千伏进青线供电,由于线路长,造成末端电压低,故障率高,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少困扰
“我们深入开展‘电亮先锋’书记项目,组织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支撑。”进青线改造作为自己的书记项目,遵义供电局党委书记练波深入现场带队作战,确保该项目提前2个月保质保量完成。
在各个项目建设期间,该局还深入开展统一入户宣传内容、统一公布施工承诺、统一沟通联系渠道、统一对外宣传标语的“四统一”入户宣传,切实增强县、乡、村政府及贫困地区老百姓对“小康电”建设的透明度和知晓度,为贫困县如期脱贫出列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遵义供电局还在各乡村村委会都建起了“村电共建”服务点,设立片区客户经理,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