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造血器官助力脱贫丨习

我叫袁野,年9月,来到寨坝镇永盛村担任第一书记。

刚到黔渝交界深山之中的永盛村时,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滞后两大短板。   以往的阅历让我深刻意识到,不把产业搞好,永盛村的脱贫效果就无法持续稳定,脱贫的质量不高,群众返贫的风险就会加大。可是,在永盛村搞过的产业都不甚成功,群众信心不足,产业基础薄弱。   我一边走访群众,一边思考,“永盛生态好,水源也充足,能不能搞一搞特色种植,依托旅游资源打造高附加值的旅游农产品?”我心里暗暗思索。   当我在天眼新闻上看到临近的大坡镇种植赤松茸获得成功的消息后,我立马带着村里的群众去种植园实地考察,走走看看,聊产值、聊收入……

永盛村大棚种植基地

负责种植园的是一家叫丰信达的公司,通过努力协调,该公司同意到永盛种植一块样板田,帮助永盛村发展食用菌种植。搞定了种什么的问题,我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到赤松茸在采摘期是爆发性出菇,靠销售鲜菇根本来不及出售,为了解决潜在风险,也为了依托旅游资源打造高附加值的旅游农产品。我和村支两委的同志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最终申请到了60万元帮扶资金,建成了冷库和烘干车间,解决了产品结构分划的问题,这第一间食品加工成工厂的建成投产,实现了永盛村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今年,永盛村共采摘赤松茸7万多斤,生产干菇2吨,实现产值35万元,带动群众增加就业收入8万元。

在基地务工的村民

两年来,我所在的单位先后向永盛村划拨帮扶资金40多万元,这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们村共协调项目资金多万元,争取社会帮扶资金5万多元,我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还和县供销合作社签订了蔬菜购销意向合同,现在,我们村菌种实验室有了,蔬菜大棚建起了,仓库、工厂也扎下了根。这些资产的累积,也形成了村集体发展的“造血器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颖整理

编辑顾航

编审尹长东李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11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