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进村:自来水代替“房盖水”作为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习水县,属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早期因煤矿开采和工程性缺水等原因,部分偏远村寨缺水较为严重,群众一度“看天吃水”。温水镇下坝村农庄组,又名高坪组,地如其名,处于下坝村最高处,因为山高坡陡,没有河流小溪水源,水资源匮乏,水源不稳定,一旦天晴时间较长时,村民不得不会饮用房顶的“房盖水”。喝上一口干净稳定的自来水,成了高坪30多户余个村民的奢望。解决一批民生“痛点”,赢得张张民心“笑脸”。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温水镇党委、县水务系统党员干部经过一周的调研,终于在海拔多米的地方找到合适的水源点,但输水必须经过近20公里的悬崖峭壁,一般的输水管道无法解决这一难题。村民用上“幸福水”“就算安装钢管,也要把净水引到下坝村来”习水县水务局人饮办主任曾平说。县水务局当即决定投入政策资金多万元,实施下坝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悬崖上安装钢管输水管网,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下坝村和附近户农户终于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大家称这一甘甜为“幸福水”。自来水流到了家门口,如何通过健全的农村饮水安全管护制度,使净水长流?村支“两委”组织召开院坝会,在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下,村委会讨论通过《下坝村人饮工程的管护办法》,明确责任人,聘请特岗人员专门负责饮水工程日常维护,建立水价补偿机制,饮水安全工程得到了长效管护。水到“渠”成:传统工艺正复苏习水县隆兴镇陶罐村,是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土陶罐制作工艺的地区,陶罐村的名字,便来源于康熙二年开办的陶罐窑厂。陶罐以粘土为原料,在清水中淹泡12小时,经过人工烧制陶罐,品质好、做工精,曾作为赤水河流域各酒企业的酒缸,很受市场欢迎。但受长期以来制陶的大量用水,加之附近柑甜村采煤量大,地下水渐渐渗漏,饮用水源枯竭。一到干旱时节,饮水问题摆在了群众面前。受缺水的影响,附近以前烧制陶罐的很多窑子也渐渐关闭。为了彻底解决人民群众饮水难问题,恢复陶罐村曾经制陶的这门艺术,县水务局、隆兴镇党委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程总投资万元,通过安装13.6千米的水管道到陶罐村、滨江等村,并在附近几个村庄新建9个多立方米的水池,铺设米的供水管网,彻底解决陶罐供水及滨江村庄多人的饮水问题。同时,通过将多余的自来水安装到曾经的一些陶罐窑旁,为恢复制陶工艺作好供水保障。现在,随着饮水工程的引来的净水,几个在外打工回来有想法、有资金的年轻人,正在将一些老陶窑子修整,建制陶厂,请一些制陶罐技艺高超师父,整合陶罐村现有的资源,举办陶罐厂,正在把土陶罐制作的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创新机制:净水哗哗乡邻乐土城镇同心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同心、红卫、齐心3个村共计0多人。以往,由于是3村共用,在后续管理上,有时职责不清,管理不善,水管常常因管理不善漏滴严重,水池也时常干枯。在主题教育中,土城镇党委结合调研查找出的“权责不清、管护不顺”的问题,在经过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地域相近、习俗相连的实际,把几个划为一个村管理,组建联村党总支,选优配强村党总支部书记,实现联动管理、抱团发展。很快,土城镇同心村组建专业化的管护团队,每月定期收取水费,并请老党员、村民代表和村两委干部监督水费收支情况,定期通过村务公开栏公开,公开透明管护饮水工程。如今,该村饮水工程管理得井井有条,水质得到极大改善,很多村民都不再买镇上的桶装水来饮用,直接饮用自来水。每次收取水费时,村民都积极拥护,高兴地足额支付水费,形成了“工程为我、我为工程”的良好氛围。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治水思路,像土城镇这样,通过党建引领村级管水有序的模式,正在该县其它乡镇形成。据了解,在主题教育中,该县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暴露出的症结,推出“三项制度”管护建设,即:建立县级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组建集镇供水公司,引入专业化团队进行管理;建立运行管理经费补贴制度,今年以来,县级财政补贴25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护经费,做到人财物最大力度倾向基层,实现清水长流,村民常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余昌旭通讯员韦圣乾编辑孙蕙编审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