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泸州的风物,我相信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应该是酒,这里浓香有泸州老窖,酱香有可以比美茅台的郎酒和坛酒,跟浓香白酒泸州老窖出自长江流域不同,酱酒基本出自长江的支流赤水河。
赤水河经过贵州入境到,经贵州省毕节市的七星关区、金沙县与四川省叙永县、古蔺县边界,进入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县入长江,首先对于贵州来说起到了巨大的贡献,当年川盐入黔,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这条河也留下很多传奇,而四渡赤水出奇兵更是改变中国的格局的一步妙棋。
而关于这条河的传奇还远远不止于此。俗话说上游出酒,下游出油。赤水河除了养育西南儿女,也充分让它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贵州和四川两地,遵义和古蔺把赤水河变成了美酒河,享誉中外的茅台以及后起之秀郎酒,算是酱酒中的代表,郎头茅尾,更是说明它们两者的区别。
然而,除此之外,人们把农作物大豆充分利用,在赤水河下游酿造出了调味佳品豆油,今天被习惯叫作酱油。
反正在沽酒客小时候,我们没有酱油的说法,豆油就是酱油,也没有什么老抽生抽,好的豆油,颜色如墨而泛着深红,酱香扑鼻,回味甘甜,留杯挂碗,一碗深红色的豆油拌饭,让人唇齿留香,不仅激发了白米饭的另一种的香味,更是让豆油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让人时常怀念。
可惜进入一个工业化时期,当年苏联的一些短平快技术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传统的颠覆。今天的人很难想象,我们的吃的豆油即酱油,都是流水线工业化产品,假如告诉你资格的一碗豆油,需要日晒夜露三年才能出油,出油后继续日晒夜露一年才能成为初级品上市,恐怕很难有人理解。
而那个年代,但凡坚守古法酿制的豆油,都是如此。而如果继续存晒下去,它的品质会越来越香,越来越好。跟白酒一样,这是一个需要岁月的产品。除了豆油还有醋,醋则出来的时间更长,需要六七年。
所以当你听说什么晒足天之类,什么老抽生抽之类,你听听就好,了解事物的本源你会觉得,为什么当年再正常不过的东西,到了今天却那么难呢?
泸州的先市镇,属于合江县的一个镇,这里因为赤水河的缘故,曾经码头繁荣,盐帮聚集,大量的盐业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水质,让它成为酿造豆油最好的天然场地。这是老天的恩赐。
先市镇,是因为唐朝合江神童先汪而得名,这个人做过地方县令,选择此地终老,九十多岁才寿终正寝,这在唐朝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而更大的奇迹在于他为后人选择了一块福地。
就这样,千年的古镇,经历的繁华,在商帮码头衰退以后,酱油制作工艺依然被保留至今。没有因为世俗的浮躁而将之放弃。其实顶着虚名做事情在今天见怪不怪,可是总有一些人愿意坚守。
几年前沽酒客有幸跟中央台《远方的家》摄制组来到这里,拜访先市镇永生酿造厂匡正酱油匡大哥父子。并不是很大的一个酿造厂,却保留着最古老的工艺,时间蹉跎了匡大哥父亲的身躯,却没有蹉跎对古法工艺的执着。从民国学徒到自己手工作坊,匡老辈曾经自豪地说,我文化不高,没有田土,不会务农,又不懂得做生意和其他营生,但是这个打了一辈子的酱油缸子,却让我把几个儿女都养大了,还继续以此为生,成为匡大哥的职业,也成为了他们可以传承的子孙业,我总觉得透露出一种让人折服的自豪感。
时间过去了近三年,这次国庆节我再次拜会匡大哥,他们依然如此,没有变化,坚守仿佛已经浸到他们骨子了,我想这是一种幸运。但是同样也有一些不幸。不幸的地方是由于今天,大众意识里面,被廉价的调味品根深蒂固了一些思维,要是买高价的酱油估计大部分人试试可以,长期未必接受。
其实我倒是觉得不必为此担心,个性化时代,我们服务大众和服务小众都是服务,也许让更多人知道什么的好的,比人人都去用,更有意义,不消费不代表大家没有眼界。我想地方风物特产也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去发展,货卖识货人,泸州才好大,格局和眼光放大些,以后它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