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水多清,有了这水,才有了岩寨的好庄稼和好生活。”打开水龙头,看到白花花的自来水,遵义市习水县习酒镇岩寨村75岁的江守生一脸欣慰。然而,水曾是岩寨村最缺的资源。“由于当地煤矿开采,导致村里原有的水井干枯,村民需要到几公里以外的赤水河排队打水。”说起缺水的往事,当地人大多不愿回想。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玉米,将玉米磨碎后作为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村民矛盾也开始不断激化,斗殴常有发生。当在外打拼的江守生得知这些情况后,决定放弃当时自己经营得还不错的生意,回村组织村民修建水渠,解决饮水问题。“一直以来都无法改变的事情,他咋能做得成?”村民们的质疑让江守生更加坚定了引水的决心。 “这事一定得干成。”
为了让村里人不再“喊渴”,从年开始,江守生不断提交申请,但是当时县财政比较紧张,要想解决修堰这笔巨款,实在困难,况且施工难度极大。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江守生动员村民写了联名书,并提出由村民自筹费用,并投工投劳参与建设,通过不断努力,修建水渠一事终获准开工。随后,江守生带头将家里仅有的元积蓄拿出来,支持水渠建设,并召开全村动员大会,号召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水渠开工的同时,真正的困难也随之而来,施工难度已经超过了我的预想。”江守生说,打通隧道没有专业队伍无法完成,他通过关系找到队伍,但仅靠村民筹集的资金还远远不够。正在他犯难之际,村民们也看到了他的决心和坚持,大家自发的卖菜、卖粮食,把家里仅有的余粮都卖掉,总共筹了不到2万元,同时上级也下拨了3万元经费。为了节约生活开展,江守生把施工队伍请到家里吃住,村民们也自发的给施工队伍送蔬菜,克服种种困难,确保隧道如期打通。足足用了5年的时间,在村民们的大力参与下,岩寨村人终在悬崖之间挖出了一条3公里河沟大堰,打通了多米的隧道。“这条以临江河石王殿为源头,直达岔角村的河沟大堰建成后,全村人畜饮用水及生产用水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江守生如期实现了自己许下的誓言。此后,江守生更是把精力放在为村里通水、通电、通路、建学校、建祠堂等事上,从未停歇。他说,“群众信任,便义不容辞,人的一生能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也就值得了。”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黄霞
编辑钱诚
编审向永东